事情的起因是和一个朋友聊天,我们谈到了和otherkin相处的话题。我的朋友是某龙圈群聊(亲友性质的半公开圈子)的管理员,群里大部分都是一般的龙类爱好者和浅层自我认知的的幼龙,群里平时聊的也都是龙类相关,某一天群聊里被拉进了很多otherkin(是的,我很确定他们是otherkin)但奇怪的是他们似乎很少在群里露面发言,我那位朋友试着瞭解过otherkin,最终他得出一个结论,是otherkin的特立独行将自己和其他的龙类爱好者隔开。我不认同他的结论,因为很显然,被一脸懵的拉进陌生的群聊,能做的也只有一脸懵,而且将一切归咎于所谓的特立独行更是一种偏见。但他的话确实是让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因为我也很少在公开或者半公开的龙类爱好者圈子看到活跃的otherkin,是出于害怕无法被理解的恐惧?还是单纯的无法融入他们的话题方向?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离线
我自己的话会觉得是话题方向多些,龙圈群聊的话题大部分都是那些吧,跟熟人亲亲抱抱啥的,一些明星人出现的话就要持续好一阵子的“肢体互动”,没有什么让人感兴趣的东西,就算有的话人多嘴也太杂了,没法说得很愉快,如果只跟几个龙圈人讨论的话应该没什么,就变成是否能对上兴趣。
离线
离线
我自己来说,一部分原因是不太适应。我曾经在一个龙爱好者群待过一段时间,他们都很热衷于在群聊中扮演龙聊天,但龙的要素在聊天中的插入实在太过多且刻意,让我有种莫名不安感。
还有对接触他人的潜在威胁的恐惧。人类对于异类的感知和排斥是极强的,而排斥也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人类和其他动物群体通过排斥来激励成员遵守特定的社会规范,并要求他们为自己所在的群体作出贡献,以此强化群体;也通过排斥剔除有害或繁重的成员来提高群体生存力。多数人都会认为一个觉得自己不是人的家伙是异类,而不会将其当成正常的人类看待,顺理成章的构成排斥心理,到这一步我自己的想法已经并不重要。
我相信人类中会有更好说话的个体,但我不能冒这个风险去主动接触,不然等着我的可能就是人们目光的恶意聚焦甚至于进精神病院。所以我更擅长伪装而不是交流,就算真的想插入话题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好。
游山未至山穷处,终被青山碍眼睛
离线
离线
简单回答就是:单纯的兴趣问题,参与感兴趣的话题。
然后我想讨论一下这个问题里隐含的一些前提。
先明确一件事:你和他是否都认为“otherkin 没有加入一般的龙类爱好者谈论的话题”这件事是“不好的”?
他的结论是:是otherkin的特立独行将自己和其他的龙类爱好者隔开。
你对他的结论的看法是:将一切归咎于所谓的特立独行是一种偏见。
(这两处的“特立独行”、“归咎”蕴含一个前提——没能一起聊天是不好的。)
你提出两个猜测:
- 出于害怕无法被理解的恐惧?
- 单纯的无法融入他们的话题方向?
(这里存在隐含的前提:otherkin 有意愿加入,只是由于某些原因——“害怕”或“无法融入”——导致没能加入)
不知我这样理解对不对,帖子标题和内容表达了这样一个想法:
应该加入表层社交,龙类爱好者圈子的社交是表层社交,所以 otherkin 应该加入龙类爱好者圈子的社交。
并且 otherkin 有意愿加入。
但 otherkin 没有加入。
因此,有什么妨碍了 otherkin 加入 龙类爱好者圈子的社交。
我把问题拆分开来并分别提出看法:
1.“otherkin 应该加入表层社交” —— 表层社交仅仅是各类日常活动中的一种,也仅仅是广义上的社交的其中一种。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日常活动,并没有哪种是“应该”参加的。
2.“龙类爱好者圈子的社交是表层社交” —— 对于所有的表层社交而言,龙类爱好者圈子的社交仅仅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其它不同圈子、不同种类的表层社交。
因此这两点不能推论出“otherkin 应该加入龙类爱好者圈子的社交”。
3.“otherkin 有意愿加入” —— 每个个体的偏好不同,不能断定 otherkin 有意愿加入。
4.“otherkin 没有加入”—— 是否有可能是统计偏差呢?
以龙为本
<-- 目前头像 by 理业化肥
联系方式:站内短消息或邮件
离线
[↑] @shiningdracon 写道: 简单回答就是:单纯的兴趣问题,参与感兴趣的话题。 然后我想讨论一下这个问题里隐含的一些前提。 先明确一件事:你和他是否都认为“otherkin 没有加入一般的龙类爱好者谈论的话题”这件事是“不好的 …
不是这个意思,我不觉得只和熟悉的朋友待在一起是一件坏事,也并不是在推崇走出舒适圈迈向更广阔的圈子,我只不过是因在这次谈话中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龙很少在外层圈子出没。我提出的这两种假设都是我经历过的情景,所以我想问的是龙尝试在和非龙类智慧生物沟通时可能会遭遇哪些问题,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问题。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离线
因为对方跟我都是人类,所以一下就能跟所有人成为朋友,这种人感觉也是极少的。
所以「对方跟我都是dragonkin,能一下跟所有龙成为朋友」,可能也是极少数~
←目前头像感谢安雅赠图。
Quit, dont quit... Noodles, dont noodles...
There is a saying: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
离线
广义的概括性很难应用到这样的场景。首先,对kin的自我认同是基于意识上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能动的认识世界,而这种能动性又源自于对于龙的热爱,所以我们不妨把这种自我认同归类为热爱形式的一种。而人类又是一个概念宽泛的整体,有共同话题的见了面很容易成为朋友,没有共同话题的见了面依旧不会多看对方一眼。所以我认为在龙这个共同话题的加持下能聊的有很多,所以我才觉得会不会是出现了什么问题才导致了这样的情况。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离线
由“很少在公开或者半公开的龙类爱好者圈子看到活跃的otherkin”到“有(otherkin相关的)东西将你跟表层社交隔绝”中间有不少疑问
首先,otherkin本身数量相比一般爱好者就是少数,很少看到可能只是绝对数量本身就少,不能说明otherkin自身有某种隔绝倾向。同样地,由于otherkin相对圈子整体数量少,即使在某些公开圈子活动也未必正好是观察到的那些。
而在主体不经常直接相关的群聊中判断成员是否是otherkin也会有偏差,可能某些otherkin在这些地方活跃但没有机会或者不愿在此表现出otherkin的一面。这一点不只是理论推测,在一些otherkin组织的,但话题偏向日常的群聊中大部分成员给我的观感也是和普通人无异,那么在人员成分更混杂的普通爱好者群里应该也会如此。
而即使观察到了otherkin在公开圈子中确实相对其他成员不活跃,这个原因也未必来源于otherkin本身。由于上面说的数量较少,这个结果收个体因素影响也会很大。这类情况在我的观察中是最常见的,很多不活跃来自一些外在因素:夜班/时差,工作忙,慢性疾病不能长时间在电脑前,精神不稳定,等等。
最后,对于什么算是“表层社交”也是有些疑问的,按照你原话说的“群里平时聊的也都是龙类相关”,那这似乎不能归纳为社交,而应该视为讨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直接相关的反而是“对什么类型的问题有兴趣”,而不是社交倾向了。
靑山속에 묻힌 玉도 갈아야만 光彩 나네
落落长松 큰 나무도 깎아야만 栋梁 되네
巡津 迁河
离线
不是“只和熟悉的朋友待在一起”和“更广阔的圈子”的问题,otherkin除了龙相关的圈子以外还有大量和龙没关系的兴趣圈子和日常社交。
为什么龙很少在外层圈子出没
可能不能用“内层圈子”和“外层圈子”这样的包含关系来描述,也许更适合用交集关系来表示。参考这里提到的研究: https://yinglong.org/forum/viewtopic.php?id=4669。如果接受交集的描述,“otherkin很少出没于龙爱好者的圈子”就不奇怪了。
龙这个共同话题的加持下能聊的有很多
只能说,“龙”本身未必是一个话题,需要具体到“关于龙的什么”。如果对龙本身的理解差太远,能聊的话题就会很少。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差太多,也很难聊的起来。笼统的“龙”在社交意愿中占的权重可能没有多大。比如一个人:“我小时候见过龙,当时……”与另一个人:“这龙好帅,抱抱……”就不一定聊得起来。
有 1 位朋友喜欢这篇文章:镜中龙影
以龙为本
<-- 目前头像 by 理业化肥
联系方式:站内短消息或邮件
离线
@逐光之龙 写道: 而这种能动性又源自于对于龙的热爱,所以我们不妨把这种自我认同归类为热爱形式的一种
这我倒是能给出反例。
我看到过一个 kin,不记得具体物种,应该是和郊狼类似的犬科。他明确表示自己厌恶自己的kin族,希望杀掉它们。
下面这个吃了蘑菇出现的现象和热爱无关: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5588085/answer/3522577401
我情绪稳定,有问有答但是自我认知出现问题,然后一直认为自己是只水母
好奇我为什么觉得自己是水母的~我真的自己也挺好奇的,我另外一个朋友她说她没觉得自己是其他的什么,但是她面前全是彩色的那种丝线,非常美,我的视角她像王家卫电影里面的女主角~带着红绿光圈一直在傻笑,其他人的视角我一脸懵逼的发呆中,只能坐着,跟我说话有问有答,但是反覆和人家强调我是只水母,第二天医生和护士夸我是只情绪稳定的水母,就是叫我名字我是迷茫的,但是喊我水母姑娘我就有问必答,还给医生看蘑菇照片,护士说她打针那会我在床上把手脚一起举给她跟她说打那个触手都一样,护士说的这点我不记得了,我记得我给医生看蘑菇照片的告诉他我就是吃这个变成水母的,然后我还自己问路去吐了,还纠结洗手水是淡水我会不会化了,然后想一会挂的是盐水我就安心的洗手了
以龙为本
<-- 目前头像 by 理业化肥
联系方式:站内短消息或邮件
离线
或许有龙更喜欢花时间跟狗狗相处也说不定~
熊也可能觉得更想跟人在一起
有 1 位朋友喜欢这篇文章:锐枰DeRyscipe
←目前头像感谢安雅赠图。
Quit, dont quit... Noodles, dont noodles...
There is a saying: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
离线
[↑] @shiningdracon 写道: 不是“只和熟悉的朋友待在一起”和“更广阔的圈子”的问题,otherkin除了龙相关的圈子以外还有大量和龙没关系的兴趣圈子和日常社交。 可能不能用“内层圈子”和“外层圈子”这样的包含关系来描述, …
你所说的现实问题和意愿问题确实是切实存在的,这也是沟通的障碍之一,并非都有时间和精力去社交,即便是有多余的精力,比起和不认识的人闲聊,和认识的龙待在一起确实会更开心。你所说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问题也确实是存在的,大部分龙类爱好者对龙的喜爱仅限于表层,和你说的一样,他们不太理解龙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但他们对龙的喜爱却不亚于我们,也许在他们的圈子里他们永远不会有机会去了解龙族的处世之道,但我依然能看到他们灵魂深处的闪光。也许他们始终无法理解他们最好的朋友对龙谜一般的执着,但我依然能感受到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照,温柔。你举出的例子让我感到害怕,为什么会有kin将自己定义为自己讨厌的东西?他为什么会有这么恐怖的想法?人类会把伤害族群的人丢进笼子里,要不,我们也把他丢进笼子里?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离线
我不太理解别的个体对社交的定义,但在我看来,需要另一个个体在场才能进行的活动都是社交。一起玩游戏是社交,讨论喜欢的话题是社交,就算什么也不做,一个人坐在热闹的咖啡店角落也是社交。不过你确实提出了一个很基础,但却被我忽视的一方面,龙本来就不多。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离线
@shiningdracon 写道: 第二天医生和护士夸我是只情绪稳定的水母,就是叫我名字我是迷茫的,但是喊我水母姑娘我就有问必答
这个“水母姑娘”听上去好温暖,充满恰到好处的距离感和尊敬,还带点可爱~
有 1 位朋友喜欢这篇文章:shiningdracon
季
离线
兴趣)即答
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圈子是什么主题抛开兴趣导向外并不重要?
就我而言,其实决定我参与度的和圈子跟龙有没有关系并无直接关联,而是圈子话题的兴趣成分使然。
无关龙的圈子聊起我感兴趣的话题我也会乐于参与。
事实上龙作为一个圈子的主题绝少发挥效用。
对于网线下的社交同理,就朋友而言我不是很在乎种族(灵魂形态)。
最后修改: 镜中龙影 (2024-06-28 09:02:25)
"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
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
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那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人只有在想要改变的时候才会被改变,重要的是恍然大悟的一瞬间。
离线
等等。外层圈子的定义是什么?
不会是龙很少出没的圈子就被定义成外层圈子吧?
"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
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
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那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人只有在想要改变的时候才会被改变,重要的是恍然大悟的一瞬间。
离线
就这句表达而言的话我觉得可能不存在你说的和非龙智慧生物的沟通问题,所以才不会额外关注是不是龙爱好者这一点?和普通人类或者龙朋友相同待遇,感兴趣的尝试接触,聊得来的成为朋友。)所以可不可以理解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是没有给予并不被视为同族的龙爱好者额外的关注?
"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
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
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那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人只有在想要改变的时候才会被改变,重要的是恍然大悟的一瞬间。
离线
@逐光之龙 写道: 你举出的例子让我感到害怕,为什么会有kin将自己定义为自己讨厌的东西?他为什么会有这么恐怖的想法?人类会把伤害族群的人丢进笼子里,要不,我们也把他丢进笼子里?
重点在于kin和“热爱”不一定相关。他的kin族正好是他那里的一种害兽——至少在他的描述里很像一种害兽,他非常不喜欢。换个例子更好理解:假如一个人的kin是老鼠,但他对老鼠并没有任何热爱,而他家又一直闹鼠患,那么灭鼠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
人类里也很常见:
人类自愿灭绝运动(英语:Voluntary Human Extinction Movement,简称VHEMT[注 1])是一场号召所有人放弃生育,逐步实现自愿性人类灭绝的环保运动。运动的支持者认为人类灭绝可以防止环境恶化,该组织称人口过多存在多种危害,如物种灭绝、人类所需资源短缺等,减少人口就能显著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苦难。
以龙为本
<-- 目前头像 by 理业化肥
联系方式:站内短消息或邮件
离线
外层圈子就是指普通的龙类爱好者圈子,可能是我没阐述清楚,我想说的是,在圈子里的大多数都喜欢龙这个前提下,会不会因为对所喜爱的事物理解不同而产生分歧?会不会因此让某一方产生高高在上,优于其他爱好者的错觉?虽然我不是很认同我那位朋友的论点,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看到了一部分的真相。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离线
没有谁想要传递高高在上的感觉,因为根本没有谁试图在圈子之间传递感觉。我不会说这是错觉,而且这也发生在任何兴趣圈子之中。比如模拟飞行游戏玩家的圈子,航模或者模型圈子,历史重演或者兵击圈子,军事圈子,甚至真正的键政圈子新闻时事圈子对于外层泛爱好者而言看起来都是高高在上的,要问圈子里的人为什么不去外层泛爱好者的圈子里交流显然他们也会感觉对方认知层次不够聊不来。然而此非刻意为之,如同非常自卑者才会刻意营造自信,只有日常生活中尊重缺失者才会满脑子都是秀优越。总而言之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是自然规律的结果,不是原因,聊得来的人聚成了一群,他们的共性被归纳总结为什么样的圈子。
"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
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
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那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人只有在想要改变的时候才会被改变,重要的是恍然大悟的一瞬间。
离线
说说我的想法,不过我想我对圈子这块瞭解完全不多,我应该也算是那种不露面的类型,我自己认为有性格,有外界因素
很少在公开或者半公开的龙类爱好者圈子看到活跃的otherkin
活跃/发言感觉需要两个原因,暂且分为日常的(所有龙的话题之外其他话题,且包括关于龙的普通的讨论,比如分享某某媒体中的龙或者是角色扮演,总之并不深入到“为什么”之类的话题讨论)另外就是更多严肃的龙类话题的讨论,单就日常的话题而言的话,感觉otk身份完全与其无关,而后者……就我而言这类平台我的话会被以轻松的态度“无视”或者是由于无意识表露出来的otk价值被误解等等——我理解为身份,或者更好说是一种认识和立场的差异(我不喜欢严肃话题上的想要讨论龙,但只是以一种不算客观的角度旁观而揣测龙的话题等等)
前边只是个人因素,后边是我想到的一些其他情况:
是否这个群里还有类似“小团体”的存在?其他成员不太方便发言?同样,各种其他群外的环境也差不多
otk的数量在龙类爱好者之中占比?
otk是否因为身份的本身,更倾向于在可能暴露自己身份以及关于龙类话题类似讨论上更为慎重保守?
别的暂时想不起来了,以上为个龙经验与观点
kin将自己定义为自己讨厌的东西
感觉这个问题并不太适合讨论,换个方式“有人类深刻讨厌自己人类的身份并且因为仅是由于人类这个物种而会对其他人抱有敌意以及伤害的欲望吗?”我们并不知道原因从何而来,换做我,我会选择忽视,我自己热爱我的身份与灵魂、种族,并且为之骄傲
会不会因此让某一方产生高高在上,优于其他爱好者的错觉
可能会,可能不会,我的想法是,这个“优于”……有点难以解读,换个说法,我作为龙族而认为自己的种族最值得令我骄傲与尊重……这算优于吗?我如果在此之上再以尊重与平和的态度对待其他个体,这算是“高高在上”吗?我的内心想法不表露之前,我不将自己的认知与经验全部无障碍与误差的全部与别的个体分享的话,在他眼里,我是什么?自大的龙?还是沉默迷茫的灵魂?还是仅仅是一个模糊的“人”?
这个答案不仅关于otk自身的想法和行动,也取决于观测者,取决于环境,我认为外界的因素一直如此,只是参考而已,而如果会有那种真正相知的朋友……我寻找的大概就是这种灵魂的交流
有 1 位朋友喜欢这篇文章:地球遗龙
归星。
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