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次 1
这是胡晓奇2012年发表的文章《关于龙的起源与龙图腾的研究》
作者在查阅大量文献后得出结论:龙起源于龙卷风
7、关于龙的起源结论。古人的错误在于把龙卷风这种令人恐惧的自然现象当做神灵,误认为是龙卷风是上天掌管云雨的神秘动物。后人的错误在于思路狭窄,老是围绕动物来研究探讨龙的起源,因此一误再误。我们为什么偏要往动物身上联系呢?到目前为止,关于龙的史料记载非常丰富,但是在古籍中却找不到龙卷风的史料,只是到了明清时期才有龙卷风的记载。到底是史料不丰富,还是我们的思路出现了问题?回答是:我们的思路出现了问题。传说龙能喂养,龙肉能吃,龙能骑,后人就根据这个传说以讹传讹,误认为龙是水中的动物,就推断龙起源于鳄鱼、娃娃鱼、河马等动物,使龙文化研究走入误区。经过转换思路,再重新进行周密的分析研究,我们就会发现龙与龙卷风的特徵非常接近,龙的所有神秘特徵都源于龙卷风,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龙起源于龙卷风。
原文的论述过程值得一看
若有不同意见,也可以来捉捉虫
以龙为本
<-- 目前头像 by 理业化肥
联系方式:站内短消息或邮件
离线
「因为逻辑而被说服」和「基于个人信念而相信」这两者是有差别的
--------------
1.
石龙是现代人叫它石龙,古人究竟在表达什么我们无法确定。说不定那条石龙是在画独角兽~
图片出处
2.
探甲骨文对龙的解释。甲骨文, 象形字、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当许多叙述互相冲突时,为什么取能兴云作雨,不取有鳞有须?
3.
我慢慢觉得易经主要是藉各种譬喻来讲做人处事的道理,龙也只是譬喻,重点在品格,不适合把易经当作龙存不存在在的证据。就像彩虹小马一样,重点在品格,不是小马存不存在。
《周易》乾卦的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四“或跃在渊“、九五“飞龙在天”、上九“亢龙有悔“、用九“群龙无首”
这“六龙”指的是在不同季节、时令的变化,黄昏时所看到的天象。
忽略九三,六龙是怎么算出来的? 这让我觉得这篇文章不够严谨。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有一说:君子是人中之龙,所以有六龙
单纯的易经很短、很少,一般讲到易经,都包括十翼。该作者却没提到(说卦的叙述对他的论点不利)
十翼依照经、传、注、疏的分类是属于传,用来解释易经的。十翼包括:一、彖上传,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四、象下传,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八、序卦传,九、说卦传,十、杂卦传。
附上乾卦的经文、彖、象、文言,还有一小段说卦。「龙战于野」是坤卦上六,我没附上。
经文
卦辞
乾,元亨利贞。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见龙再田,德施普也。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文言传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故曰:乾:元亨利贞。」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乾龙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
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乾龙勿用,下也。
见龙在田,时舍也。
终日乾乾,行事也。
或跃在渊,自试也。
飞龙在天,上治也。
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乾龙勿用,阳气潜藏。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
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
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
说卦传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若对易经有兴趣,最好一并研究河图洛书---------------
图片出处 http://www.ntdtv.com/xtr/b5/2010/04/18/a400993.html.-%E3%80%90%E6%96%87%E5%8C%96%E6%BC%AB%E6%AD%A5%E3%80%91%E4%B8%8A%E5%8F%A4%E5%B8%9D%E7%8E%8B%E5%8F%97%E5%91%BD%E6%9B%B8%3A%E3%80%8A%E6%B2%B3%E5%9C%96%E3%80%8B%E3%80%8A%E6%B4%9B%E6%9B%B8%E3%80%8B.html
以下文章引用自:易经之道。李易儒。第45~47页
河图洛书为易理、数学的总根源。然中国文化的演进,先有图象,再有文字、文章的出现。古时之易,本无文辞,至于周文王、周公始作彖、象、爻、系辞等,孔子赞易,作十翼,阐明易象。因此先有图象,后有文字流传至今。然而一切图象始于河图、洛书,此两者正是易道之本源,然后演绎而有太极图象、两仪、四象、先后天八卦图、六十四卦图、诸图表的变化,皆自河图、洛书本源而出。如欲追根究本,根据历史记载,亦有脉络可寻,其如下:
(1)河图:相传在中国上古时代(始于六千四百年以前),有龙马负图出于黄河,伏羲见之,遂则其文以画先天八卦(汉代孔安国论语注)
(2)河图存于东序的记载,尚书顾命篇有云:「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3)礼记礼运篇:「山出器车、河出马图。」
(4)论语子罕篇:「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这正是孔子对河图的推崇。
(5)系辞上传云:「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6)尚书云:「河出龙图,洛出龟书,赤文绿字,以授轩辕。」
(下略)......
最后修改: 龙爪翻书 (2014-02-28 17:50:05)
有 1 位朋友喜欢这篇文章:leung
←目前头像感谢安雅赠图。
Quit, dont quit... Noodles, dont noodles...
There is a saying: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
离线
龙卷风形成的条件比较苛刻,中国内陆的自然条件其实并不适宜龙卷风形成。
从地理上讲,中国许多大山脉是东西走向,而不是如北美那样是南北走向,使南北气流无法长驱直入,从而在大的环境方面降低了龙卷风产生的几率。
……网络上的数据都显示龙卷风75%发生在美国,北美洲中部是龙卷风多发区。
在东亚,只有沿海的地区才会有遭受龙卷风侵袭的可能。
西南和中原地区几乎是没有龙卷风的。就算古代中国的气候与现在有些差别,海陆分布与现代的差别并不大,上述地区不满足龙卷风形成的条件。
但是西南和中原是比较公认的中国龙文化的发源地……不太可能发生龙卷风的地方却产生了龙文化,这……说不通吧……
(补充一下:在维基百科的龙词条里看到龙的起源之自然现象中写道“由于中国华北和美国中部草原带的纬度,地形环境,气候条件,都非常为类似,古代中国黄河流域可能常有龙卷风发生,古人看见龙卷风而塑造了龙的形象。赵丰推测1万年前最近一次冰河期完结后,接着的大暖期持续到距今3000年前,大暖期完结令气候条件改变,使龙卷风绝迹,后代对龙卷风失去认知,龙的来历因而失传了。”看来龙卷风说也有一定道理。但是龙卷风的形成除了气候还有地形因素,古代中国的地形跟现代应该没有大的差异,那么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其实跟美国中部草原的自然条件还是有差异的……是否可能有大量龙卷风值得商榷。)
而且从地理角度看,台风的发生次数和强度对中国大陆地区的破坏力远胜过龙卷风,那为什么人们没有特地给台风造一个形象出来?
觉得还是有些牵强了。作者搞错了因果关系。应该是先有龙的形象,再有“龙卷风”的命名。龙卷风“致雨”“吸水”等特点跟龙的形象有吻合之处。
至于《说文解字》里“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叙述,有个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这其实是对苍龙星宿的运行状态的描述,对应很精确。
至于作者以“做为图腾的动物,应该受到人的崇拜,而在中华民族有屠龙、斩龙、吃龙肉的传说”来否认龙是一种具体存在的生物,也是很随意武断的。
最近刚看完法国人列维-斯特劳斯著的《图腾制度》,撇开作者的论断不谈,里面所举的实例中,一些澳洲的图腾信仰里并不排斥“吃掉图腾生物”的做法,甚至某种层面上,吃掉图腾生物被认为是可以藉此获得图腾力量的方式。
最后修改: Jadescale (2014-03-08 16:30:05)
有 2 位朋友喜欢这篇文章:龍爪翻書, Slain-Dracon
“吾等龙呢”
“是被诅咒而生,被祝福而死的”——白鳞《Dra+KoI》
头像来自《龙与地下室》-青玖
离线
给我的感觉是这样的结论可以做参考...但是推断过程太过武断而且证据不足(严格来说没有证据不能拿来作为证据)
魂之所向 · 万物皆空
离线
求小马宝莉龙的出处
离线
←目前头像感谢安雅赠图。
Quit, dont quit... Noodles, dont noodles...
There is a saying: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
离线
是的,非常感谢
[↑] @龙爪翻书 写道: 类似这样的资料?
https://yinglong.org/forum/viewtopic.php?id=2431 …
离线
离线
[↑] @leung 写道: http://yinglong.org/forum/uploader/files/i_1577_5ff6ed9797566.jpeg 哈哈哈是这张图的链接打不开啦,求这张的出处
![]()
…
我也打不开,看样子是网站挂了
←目前头像感谢安雅赠图。
Quit, dont quit... Noodles, dont noodles...
There is a saying: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
离线
原来是来自这里,非常感谢
离线
个人的看法正好相反。
网路上有一些蟒蛇上树的视频,那样子和龙卷风极为相似,所以个人认为龙卷风之所以叫龙卷风就是因为这种风的形态像蟒蛇上树,同时也证明甲骨文的龙就是蟒蛇的本字。
离线
页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