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目界域-龍論壇

游態龍的錫安山。龍的力量、智慧、野性、與優雅

您尚未登录。 (登录 | 注册)

公告

mb 爪機版     |    論壇指南     |    Discord     |    QQ群

《龙魂志》第一期
《龙魂志》第二期

Tips:鳞的天,鳞的地,我们的世界~

#1 2021-03-20 14:25:45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去年在知乎上面注意到了一個非常有趣、恢弘壯麗的、關於(華夏)龍的起源的假說。
而龍百科裏面目前還沒有關於這方面的帖子,所以就在徵得原作者同意以後,專門註冊了一個鱗目的賬號,在這裏轉載和宣傳一下這個,奇幻瑰麗卻極具合理性的龍的起源故事。
歡迎大家探討其中的問題,與拓展其中的內容。 [大笑]


有 6 位朋友喜欢这篇文章:zch7878798877, shiningdracon, 安德Endur~, 镜中龙影, 龍爪翻書, 卷册龙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2 2021-03-20 14:27:33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回应: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作者:石頭布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034080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第二章 龍的真容

龍崇拜是中國人的文化特徵,但龍的真容如今已經隱沒在歷史的雲霧中。關於龍的本源,歷來有多種學說,衆說紛紜,但沒有哪個能令人完全信服。影響最大的說法是1948年出版的聞一多先生所著《伏羲考》中提出的“混合圖騰說”,認爲遠古一個蛇圖騰的部落融合了其他部落之後,形成了以蛇的形象爲主體並且混合了馬、鹿、鳥、狗和魚等等動物特徵的混合圖騰--龍。這個學說流傳廣泛,但基礎卻非常薄弱。首先“龍是不是圖騰”已經頗具爭議,退一步說,就算龍是圖騰,古代的民族融合基本是通過戰爭,失敗民族沒有任何政治地位,圖騰的雜糅混合只是一種美好想象。對這個建立在臆測的基礎之上的“混合圖騰說”,王蒞荃的反駁十分有力:
迄今爲止,國內外所有圖騰文獻中,還沒有發現一個用六七種動物器官零件拼 湊而成的圖騰像。[1]
《易經》中多次以龍爲卦象,如果龍是拼湊出來的虛幻事物,那麼這部巫卜之書又怎麼能讓廣大信衆產生精神上的共鳴呢?

龍崇拜也絕不是由蛇崇拜發展來的。那種認爲古人出於對蛇的畏懼和厭惡轉而產生崇拜的想法,是現代人對古人精神素質的一貫輕視態度所導致的誤判。載於《韓非子》中的關於“神君”的故事說明先秦古人既不喜歡也不敬畏蛇,對蛇是“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態度。《淮南子》裏提到后羿建立的功勞之一就是“斬修蛇於洞庭”。另一個反證是,龍崇拜最盛的反而是乾旱少蛇的北方地區。還有的學說認爲龍的本源是鱷魚、恐龍、馬、河馬、胚胎等等,不一而足。但依筆者看來,這些假說都是鑽進了一條死衚衕。

針對這些我們要提出一個觀點;龍絕不是任何一種動物。雖然古人會敬畏和崇拜一些動物的超凡能力(比如猛獸或者飛鳥),但人對禽獸的崇拜是有限度的。中國人對龍的崇拜則異乎尋常,其集於一身的雄健、神聖、吉祥、靈異、神祕和超拔傑出等等品性,數千年來在中國文化中堅如磐石,一以貫之,絕不是哪種動物能夠承載得了的。

目前可見最早的龍,是遼西紅山玉龍和安徽凌家灘的石龍,但兩者相隔數千裏,除了蜷曲的形態之外沒有其他的共同點。可見遠古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有對龍的共同信仰,但龍卻沒有確定的形象,這一點讓我們更有理由否定它的動物屬性。各地人民從自己的想象出發,基於一個共同的神祕理念(可能是承繼於更早的年代流傳下來的知識),創造了龍的不同形象。從紅山玉龍、陶寺蟠龍到夏商周三代的龍,絕大多數無足,有的一足或兩足,有的一首雙身,有的一身雙首,還有的在正身之外有一個若即若離的“副身”(比如山西石樓的龍紋銅觥),離奇怪誕,都不是真正的動物形態。
最早的紅山玉龍無鱗無角無足,通體拋光,造型簡潔,到商代的龍就出現了角和鱗紋,戰國之後纔出現四足之龍。細節越來越多,逐漸向現實的動物靠攏。但直到漢代,龍的形象還是有很多變體並存,隋唐五代之前龍的造像都無定型。龍的形象逐漸定型爲我們今天熟悉的樣子,是明清以來的事情。這個發展軌跡充分說明龍的動物化特徵是後人附會出來的,與其原初的本義無關。

還有一些學說認爲龍就是松樹、閃電、雲、虹、龍捲風、星象等等,衆說紛紜,但都無法完全自圓其說。自上個世紀初以來這麼多人的努力,似乎還沒有接近龍的真相,這說明我們還沒有找到正確的探索方向。

問題在哪兒呢?讓我們注意這樣一個事實:龍崇拜不是漢族獨有的,它也盛行於東亞衆多民族之中。藏語中的龍的多個讀音,與古漢語存在系統性對應,說明龍崇拜在藏文化中歷史久遠。古籍中記載匈奴人也有獨特的崇龍習俗。據前蘇聯學者的資料,黑龍江北岸的那乃人尊崇巨蛇“穆杜爾”,認爲它是“天與水的主宰”,是它與猛獁象一起把山谷犁成河道,疏導了洪水。而同屬通古斯語的滿語中稱龍爲“穆杜裏”(muduri)。也有證據顯示,南方諸少數民族的龍崇拜並非出自漢族的文化影響,而是源自其自身固有的古老傳統。比如雲南普米族稱龍爲【bro】,藏南錯那門巴語中的龍爲【bruk】,景頗語龍讀爲【paden】等等。聯繫中美洲瑪雅人對飛天司雨的羽蛇神的尊崇,龍崇拜顯然是蒙古人種諸民族共有的文化現象。要追尋龍的本源,必須與蒙古人種的起源和遷徙聯繫起來,否則我們將永遠在五里霧中摸索。

蒙古人種諸民族從冰天雪地的高緯度北方走來,那麼龍竟爲何物?如何在我們祖先的精神世界裏佔據瞭如此重要的位置?在本章我們將看到只有在高緯度地區獨有的自然現象中,才能找到龍的最合理、最有說服力的本源,讓我們一起走進祖先精神世界的殿堂,揭開龍的瑰麗雄大的真容。
[1] 王蒞荃,《中華龍文化的起源與演變》,p190,氣象出版社,2010年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3 2021-03-20 14:33:53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回应: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4 2021-03-20 14:36:25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回应: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02
作者:石頭布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034081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第一節. 古籍中的線索

古籍雖不可盡信,但多少會留下一些線索。年代越晚,堆積的捏造信息就越多,元明以降的文獻中對龍的描述皆不足爲據。要探尋龍的本源,還是要從最古的文獻着手。年代越古,參考價值越大。雖然始皇焚書使得上古傳承下來的知識有所損失,但先秦和秦漢時代去古未遠,那時的學問人依據故老相傳的知識,對龍的認識依然較爲接近真實。讓我們先梳理一下古籍中有啓發性的線索。

1. 龍無定形,是變化之神

說“龍無定形”,讀者大概不理解。龍不就是牛頭、蛇身、鷹爪、魚尾的形象嗎?怎麼能說無定形呢?但龍的這幅模樣是唐宋之後才逐漸定型的,至少在西漢時,龍的具體形象依然很模糊。《淮南子-要略》說:
今畫龍首,觀者不知其何獸也,具其(身)形,則不疑矣。
就是說,單畫龍首的話,人家都不知道你畫的是什麼,把身形畫出來,大家才恍然:噢,原來是龍。這說明當時龍的頭部是什麼形象還不確定,只有身體的蛇形是確定的。《論衡-龍虛》中說:“世俗畫龍之象,馬首蛇尾”,看來到了東漢的時候,馬頭的龍比較流行。龍首的不確定性,至少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代。紅山的龍與凌家灘的龍頭部細節就完全不同。浙江博物館藏有一件龍紋陶瓶(據王從仁《龍崇拜淵源論析》),那上面的龍有一個鳥類的頭部,還有尖尖的喙,身體呈捲曲細長狀。古器物和繪畫中其他各種各樣的龍頭部像蛇、馬、 豬、鱷的不一而足,全無定式。

難道甲骨文中的龍沒有頭嗎?我們看看甲骨文中“龍”字典型寫法的兩個例子。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5 2021-03-20 14:38:03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回应: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6 2021-03-20 14:39:34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回应: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從字形上看,龍頭並非寫實,而是一個符號化的部分。第一個寫法的龍頭非常像“天”字,第二個寫法的龍頭上有一個倒三角形冠,這個元素在甲骨文“鳳”字頭上也有,是表示神異威嚴的一個符號。所以,這些龍很詭異地沒有面目,這與甲骨文中的“馬”、“鳥”、“龜”等字中對動物頭面部惟妙惟肖的寫實手法大異其趣。可見龍頭是什麼樣子的遠在甲骨文的造字之初就是模糊不清的。只有蜷曲的龍身比較確定,這與淮南子中的議論是一致的。

《周易·乾卦》中有這樣一句卦辭:
“見羣龍無首,吉”,
千古以來讓人困惑。龍無頭豈非凶兆?怎麼會是吉兆呢?於是有人強作解人曰:此“首”當作“首領”解。但晁福林先生(《補釋甲骨文□字以及商代與之相關的社會觀念》)指出,“首”用作“首領”之義是戰國以降的後起之義,商周時期,“首”即是人獸之頭。《周易》的成書年代至晚當在商末周初,所以此處的“無首”就是“無頭”之意。由此可見,上古時代的人們覺得“龍無頭”是個正常現象。
1972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二三子問》篇對此提供了佐證,其中記載了孔門弟子請教如何理解“見羣龍無首,吉”的問題,孔子回答說:
“龍神威而精處,□□而上通,其德無首□□”。
帛書此篇中有缺字,但“無首是龍的特性(德)之一”這一理解當大致不差。可見今天的“神龍不見首尾”這麼一句俗語的根子有多麼古老。從新石器時代到漢代,龍頭的細節都是不確定的,其來有自。
龍既然無首,當然就不是動物。《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了孔子與老子會面之後說的一段話:
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 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見老子,其猶龍邪?
可見孔子明明白白認爲:龍非鳥、非魚、非獸。所謂“龍爲鱗蟲之長”的說法實爲後人之妄說。

龍不僅不是動物,形象也變化無定。《二三子問》篇還記載了另一段孔子關於龍的話:
“龍大矣。龍既能雲變,有(又)能蛇變,有(又)能魚變,飛鳥□蟲,唯所欲化,而不失本形,神能之至也”。
明白闡述了龍無定形的變化之神性格。早期文獻中的龍,都沒有具體的形象,或者可以是任何形象,甚至“能合能散”。這種描述古籍中比比皆是:
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雲氣而養乎陰陽 (《莊子-天運篇》)

龍之爲蟲,一存一亡,一短一長。龍之爲性也,變化斯須,輒復非常。(王充《論衡》)

龍之神也,其爲茲能乎?能與細細,能與巨巨,能與高高,能與下下。吾故曰'龍變無常'。(《賈誼新書·容經》)

“欲小則化爲蠶蠋,欲大則藏於天下,欲尚則凌於雲氣,欲下則入於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管子·水地篇》)

龍之爲物,能合能散,能潛能見,能弱能強,能微能章。... 變而不可測,... (《王安石集-龍賦》)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7 2021-03-20 14:41:55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回应: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所以,孔子見過老子之後,與弟子們說:“吾見老子,其猶龍邪”?以龍的原始形象來看,這是對老子思想的一個相當精準的概括。老子的思想是“不拘”、“不爭”、“上善若水”,老子說他的“道”是“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孔子大概是覺得,這玄之又玄、不可名狀的東西,與龍之變化好像有相通之處,但又不完全一樣,所以他承認自己也不能確定。“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跟弟子們說的是大實話,並非故弄玄虛。

讀者也許要問了,甲骨文中的龍不是蛇形嗎?怎麼這些書裏,還有孔老夫子,又說它“無形”了呢?其實甲骨文裏這個蛇形,也可能不是寫實,而只是一種抽象化。因爲在所有動物形象中,蛇形是限制最少,熵值最大的一種形狀,所以蛇形被用來概括形狀無定的龍。漢代編的字典《說文解字》的“龍”字條目下面,很多飽學大儒給龍做了註釋,徐鉉注:“龍,象宛轉飛動之貌。”饒炯注:“龍之爲物, 變化無端”,並沒有提到蜷曲長身的元素,可見在龍最原初的含義中,蛇形並非其必要元素。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8 2021-03-20 14:47:59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回应: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藏族原始信仰中的龍神也是形狀變化無定的,在藏族本土宗教--苯教(佛教傳入西藏之前,在西藏土生土長的古老宗教,教義類似於薩滿教)裏面,龍神就是變化之神,散漫無定,可以幻化成各種動物形象,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帶有蛇尾或者魚尾[1]。而漢藏同源是史學界的共識,這兩個人羣來自史前時代的同一個母體人羣。剝離去喇嘛教,藏文化的底層保留了許多漢藏尚未分化之前的特徵。

宋人羅願的《爾雅翼》轉引東漢王符所言龍爲九似之物:“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但從西漢《淮南子》中龍頭仍不確定來看,這個九似的定義是不可能早到東漢的,當是宋儒託古的說辭。但至少在宋代,龍的動物化已經完成了。到了明清之際,龍的形象被固定下來。它這付九似九不似的怪樣子,其實並不是所謂圖騰混合的結果,而恰是其早期形象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的遺產。
[1] 格勒,《論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與周圍民族的關係》,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9 2021-03-20 14:56:36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回应: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03
作者:石頭布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034082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 龍是一種光現象?

先秦和漢魏時代古籍中對龍的很多描述,都使得我們只能把龍理解爲一種能夠靈動變化的發光現象。這似乎很令人意外,但除此而外,難以作別的理解,試闡述如下。

早期典籍中,都反覆強調龍具有“能幽能明”、“乍存乍亡”或者“一有一亡”的特性,就是說,忽明忽暗,一會兒有,一會兒沒有。比如說:
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說文解字》)

龍,能高能下, 能小能巨, 能幽能明,能短能長,淵深是藏,敷和其光。(《廣雅》)

黃龍者... 能巨,能細,能幽,能明,能短,能長,乍存,乍亡。(《瑞應圖》)

龍之爲蟲,一存一亡,一短一長。龍之爲性也,變化斯須,輒復非常。(王充《論衡》)
注意《廣雅》中的“敷和其光”明白指出龍是一種發光物。最具體生動的是漢代的劉向在《說苑-辯物》中對龍的描述:
神龍能爲高,能爲下,能爲大,能爲小,能爲幽,能爲明,能爲短,能爲長。昭乎其高也,淵乎其下也,薄乎天光也,高乎其著也。一有一亡,忽微哉,斐然成章。虛無則精以和,動作則靈以化。於戲。允哉!君子闢神也。
您可能會覺得太玄虛了,但其實劉向這個作者是很嚴肅的。讀者們有沒有注意到,先秦兩漢古籍中對龍的種種描述,無論在今人看來多麼“玄虛”,它們都存在明顯的內在一致性。從而可知,並非是哪個作者的信口胡言或者憑空想象,而是出自當時的普遍信念。中國文化的許多經典,好像都是在戰國和漢代之間集中出現的。但其實遠在此之前,就有一個深厚的文化傳統存在,只不過沒有被形諸文字。在從戰國到秦漢一段時間裏,這些世世代代口耳相傳的文化傳統被逐漸記錄下來,形成文獻。龍的觀念在形成文字記錄的時候,已經模糊了其本源。但先秦和秦漢的學者們秉筆直錄,把祖先傳下來、他們也不太明白的的龍的描述原原本本地寫了下來,才讓我們後人有了探究其本源的鑰匙。

從劉向的這一段描述來看,龍能短能長,能亮起來,也能暗下去,時而可見,時而不可見(一有一亡),不僅變化輕靈,而且光彩斐然。 這頗似是高空一種變幻莫測,瑰麗而靈動的光現象。這與孔子對龍的評述“智者不能察其變,辯者不能(言)其美,至巧不能贏其文”異曲同工,給我們揭示了龍的壯觀美麗的一面。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10 2021-03-20 14:59:57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回应: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龍是不是發光現象呢?讓我們看看年代更古的典籍中有沒有線索。《詩經-小雅-蓼蕭》中有這樣的句子 :
既見君子,爲龍爲光,其德不爽,壽考不忘。
這個“爲龍爲光”很有意思。一般認爲《小雅-蓼蕭》是諸侯會見周天子時的讚頌之詩,舊注多認爲此處的“龍”是“寵”的通假字,是蒙受天子恩寵的意思。但這種解釋有兩個不合理之處:第一是與場合不符,西周時諸侯和天子遠不象後世君臣那樣尊卑懸殊(所以此詩中還有"宜兄宜弟" 這樣的詞句,姬姓諸侯與天子就是堂兄弟的關係),有的詩經註釋者(比如朱熹)還認爲這是一首周天子褒揚諸侯的詩,而不是反過來。第二個不合理之處是與字面邏輯不符,因爲縱觀全詩,“既見君子”之後的兩句,有很明顯的因果關係。比如:
既見君子,(因爲)我心寫兮,(所以)燕笑語兮
既見君子,(因爲)孔燕愷悌,(所以)宜兄宜弟
顯然在“爲龍爲光,其德不爽”這一句裏應該有同樣的邏輯結構,即:因爲“爲龍爲光”,所以“其德不爽”(德行沒有瑕疵)。那麼這裏的“龍”就應該釋爲與光同義,才合乎邏輯。 意思是讚頌對方“光輝四射,德行美好”。所以,龍與光一樣,是表示一種偉大輝煌的神聖存在。

看來把龍解釋爲‘寵’是錯了的。但是且慢,事情還不那麼簡單。寵的本義並非恩寵,而是“光耀”。《易經》中“師”卦的卦辭中有“在師中吉,承天寵也”。鄭玄註釋:“寵,光耀也”。鄭玄是當時的大學問家,否則也沒資格給晦澀難懂的易經做註解,他對“寵”字的解釋更接近其原初的含義。寵以龍爲偏旁,不僅是借其音,也是借其義。龍和寵的本義都與光有關。“寵”的的寵愛之義是引申出來的後起之義。如此看來,釋龍爲寵在鄭玄的時代還不能算錯,但以寵的今義來註解“龍”就刻舟求劍,謬以千里了。

龍的“光屬性”在先秦古籍中留下的痕跡比比皆是,比如《尚書-益稷》中有一段舜帝說的話︰
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尚書》裏的這句話歷來無定解,尤其是這個與日月星辰並列的“山龍華蟲”,解釋起來五花八門。從字義看,華蟲似是發光之物。“山龍”與日月星辰和華蟲這些光燦燦的東西擺在一起,顯然也是光彩煥然的一種神物。

《淮南子-天文訓》說:“龍舉而景雲屬”。景雲就是光彩四射的雲。《說文》:“景,日光也”。 到淮南子成書的年代,龍的真身已經不清楚了,但龍與光密切聯繫的基本特性依然鮮明。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11 2021-03-20 15:07:53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回应: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朧朧”一詞,古文中指“微明之貌”。比如 “寒淡淡,曉朧朧”(宋-嚴仁《鷓鴣天》),相似的還有“朧明”。而“朧光”則指白光,比如“朧光照玄墀”(晉-張華《情詩》)。“朦朦”與“朧朧”同義自不待言,淵源更極深:“朦”與“朧”古時同音!它們是以“麥-來”、“命-令”爲典型例子的上古複輔音“ML”分化形成的近義詞彙,這一點在討論龍的古音時還將涉及。但“朦”、“朧”兩個古同音字共有的“微光”含義是發人深省的。

《管子-水地》雲:
“伏暗能存而能亡者,蓍龜與龍是也”。
龜靈是上古華夏的另一個神祕信仰,我們要留到第五章再揭示它的謎底。《管子》裏的這句話,即使對於春秋時代的古人,恐怕也不是日常經驗能夠理解的,肯定是在轉述更古遠年代留下來的知識片段。那麼龍在黑暗之中能見於人,又能不見於人,求之以物理學規律,不是一種發光現象又如何解釋呢?

漢代文人喜作賦,洋洋灑灑,極盡鋪陳。他們比先秦時代那些惜字如金的記錄者們提供的信息豐富具體得多了。漢代去古未遠,口耳相傳的上古知識片段尚能有所保留。於是我們見到的漢賦中的龍,都是流光溢彩、明豔不可方物的形象。比如繆襲《青龍賦》:
“遠而視之,似朝日之陽。邇而察之,象列缺之光。爚若鑑陽,和映瑤瓊”。
劉劭《龍瑞賦》:
“煥若羅星,蔚若翠雲”、“或如虹霓之垂耀,或似紅蘭之芳榮”。
從這些描述看,兩漢時代人們對龍的發光性質是非常清楚的。

“龍光”作爲一個固定詞彙,也常見於古籍之中。由以上分析推測,很可能是上古真龍的原型在歷史記憶中留下的痕跡。古籍中“龍光”含義多是比喻俊逸的神采、非凡的才華,比如:
上有帝室龍光之休,下有堂宇斤斤之祚。(東漢《蔡中郎集》)
俯仰龍光,顏如日星。(東漢《蔡中郎集》)
冀一見龍光,以敘腹心之願。(《後漢書·文苑傳下·高彪》)

德爲龍光,聲化鶴鳴。(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沔水二》)

還伊人而世載,並三駿而龍光。(《梁書·陸倕傳》)

裕(劉裕)微笑道:此刻龍光尚在否?(蔡東藩《南北史通俗演義》第一回)

俱騁龍光,並驅雲路。(《隋書·文學傳序》)

併爲龍光,俱稱鴻翼。(《北史·文苑傳序》)

另外,龍的“光屬性”在早期龍的形象上有所體現,比如商代提樑卣和西周龍紋璧上的龍身都飾有火紋(《中華龍文化的起源與演變-p55》)。
後世的龍的形象完全動物化,但它的“光屬性”也並未完全消失。傳說中龍頜下有明珠,《莊子-列禦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頜下”。古代藝術中的龍通常與明珠或者火球同時出現,民間舞龍活動稱“舞龍燈”,其實都是其“光屬性”的殘跡。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12 2021-03-20 15:09:49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回应: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13 2021-03-20 15:12:04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回应: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作者:石頭布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034083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3. 龍的驚人美麗和巨大

龍不是一種普通的光現象,它給人以無以倫比的視覺感受。它的光采煥然,變幻虛靈,讓劉向作“忽微哉,斐然成章”的慨嘆。孔子在馬王堆漢墓帛書《二三子問》篇中對龍有這樣的評述:
“智者不能察其變,辯者不能(言)其美,至巧不能贏其文”。
他強調了龍的三個方面的特點:靈動變化萬端,最聰明的人也預料不到。美麗得難以形容,最善言辭的人也描述不出來。紋式巧奪天工,能工巧匠望而興嘆。孔子肯定沒有見過真的龍,但他是當時最有學識的人之一,這番評述是一定基於上古流傳下來的對龍的認識。

龍的色彩豐富豔麗,古籍中多處曾提及。比如《管子·水地篇》說龍有五色:“龍生於水,被五色而遊”。《河圖》說:“舜以太尉即位,與三公臨觀。黃龍五彩,負圖出,置舜前”。孔子在《二三子問》中有另一段話:
“夫文之李,採物畢存者,其唯龍乎?德義廣大,法物備具者,其唯聖人乎?”
這段話中前八個字的隸定疑有錯訛,詳細解讀起來各家大有分歧,但大意是強調龍的文采(紋採),與聖人的德義相對應,當是無疑的。孔子接着又說:
“聖人出法教以道民,亦猶龍之文(紋)也,可謂玄黃矣,故曰龍。見龍而稱莫大焉”。
注意,玄黃出現了。玄黃是個神祕的字眼,有多重含義,我們後面還會專門的討論它一下。這裏只需指出它的含義之一是“色彩豔麗”的意思。比如班婕妤《搗素賦》:“閱絞練之初成,擇玄黃之妙匹”、張衡《思玄賦》:“獻環琨與深縭兮,申厥好以玄黃”等等,都是用”玄黃“來形容絲織物的豔麗。《禮記·祭義》亦云“蠶事既畢,遂朱綠之,玄黃之,以爲祭服”,則”玄黃“又是渲染和裝飾禮服的程序。同時”文“這個字的本義就是彩色花紋,是紋的本字。《左傳-注》稱:“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荀子《賦》:“五采備而成文”。既然龍而有”文“,且”龍文“又那麼玄黃,可見龍的豐富豔麗的色彩確是古人所確信不疑的。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14 2021-03-20 15:12:17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回应: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如此一來,讀者大概不難理解《文心雕龍》這個書名的匠心。該書開篇就說:“文之爲德也大矣”,後來又說
“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
這裏的”動植“就是後世”動物“、”植物’“二詞的老祖宗。這段話就是說萬物皆呈錦繡,尤以龍鳳爲首。似乎龍之美麗,還要壓鳳凰一頭。
善做賦的兩漢文人對龍的美好外觀也不吝濃墨重彩的讚美,比如東漢劉劭《龍瑞賦》稱龍:
紆體鞶縈,摛藻布文。青耀章採,雕琢璘玢。煥若羅星,蔚若翠雲。光舄奕以外照,水清景而內分。
同時代繆襲做《青龍賦》:
懿矣神龍,... 敷華耀之珍體,耀文采以陸離,... 觀夫仙龍之爲形也。蓋鴻洞輪碩,豐盈修長。容姿溫潤,蜲蜿成章。繁蛇虯蟉,不可度量。遠而視之,似朝日之陽。邇而察之,象列缺之光。爚若鑑陽,和映瑤瓊。對若望飛,雲曳旗旌。或蒙翠岱,或類流星。或如虹霓之垂耀,或似紅蘭之芳榮。煥璘彬之瑰異,實皇家之休靈。奉陽春而介福,賚乃國以嘉禎。

漢代文人筆下龍的這番美麗燦爛的形象,在今人眼中頗爲新鮮和陌生,但卻與先秦古文化一脈相承,具有高度連貫性和統一性。所以並非出於文人的矯飾和虛誇。

歷史的細節就像掌中之沙,時間越久,漏去的越多。漢賦中的龍,好比是在龍的真實形象行將模糊和淡化之前,爲我們留下了它的一張快照。它來自於對龍的原始形象的歷史記憶,除了文學價值之外,其史料價值亦無可估量。

另外,龍雖然形體富於變化,但先秦古人一致認爲龍的尺寸可以非常大。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馬融曰:“物莫大於龍”。前文引用的馬王堆帛書《二三子問》中孔子說過:“見龍而稱莫大焉”。《管子·水地》說龍:“欲大則藏於天下”。這種性質也足以否定龍是某種動物的可能。龍,更可能地,是某種天象的化身。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15 2021-03-20 15:12:50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回应: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作者:石頭布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036347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四)龍的夜光屬性

在早期文獻的描述中,龍還有一個少人留意的特性。比如馬王堆漢墓帛書《衷》篇:
“龍不侍光而動,無階而登。”
就是說,龍可以在沒有照明的情況下活動。《管子-水地》:
“伏暗能存而能亡者,蓍龜與龍是也”。
“能存能亡”與《瑞應圖》中對龍的描述“乍存乍亡”一樣,都是說龍在黑暗中“忽而可見,忽而不可見”。 從這些記載看,龍似乎有活躍在黑暗背景中的本領。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16 2021-03-20 15:13:41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回应: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五)龍的北方屬性

故宮博物院院長段勇在《從考古發現看龍的起源及早期面貌》[1] 一文中說:“要探究龍的起源,僅靠文獻是遠遠不夠的,因爲龍的歷史比有文獻記載的歷史要長得多”。 確實,最古的文獻--甲骨文也只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而出土文物中的龍的形象則有八千年的歷史了。龍的早期歷史,文獻中只能提供一些蛛絲馬跡,更多的要從地下文物這本無字之書中探尋。

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是:與龍相關的文物似乎集中在北部和中部的幾個省份。距今七千年以上的龍形象,只見於燕山以北地區。尤以遼寧西部、內蒙古東南部的出土文物中的龍形象爲最古老、數量最多、發展演化脈絡最完整和清晰。這個現象似乎暗示了龍的某種北方屬性。

文獻中的線索也指向同一結論。《山海經》成書於戰國時代,保留了衆多上古神話傳說。據段勇統計,《山海經》中提及龍、龍形的動物和含龍字的神名、獸名、山名、水名等等的次數和項數,按地域計:北方(見於北山經,大荒北經,海內北經,海外北經,下類推)有11次52項;西方8次8項;南方4次29項;東方4 次15項;中部8次31項。毫不意外地,以北方爲最多。

西漢劉向在《說苑-辯物》裏的那段對龍的生動細緻的描述之後,末尾說了這麼一句話:
“觀彼威儀,遊燕幽間,有似鳳也。”
明白指出龍與鳳凰一樣,是在 “燕幽之地”出沒的神物。

《楚辭-大招》:
“魂乎無北!北有寒山,趠龍赩只!”
歷代文人對此理解不能,所以有了很多奇奇怪怪的詮釋。比如有人認爲“趠龍” 是一座山的名字,它的山體是紅(赩)色。還有人認爲趠龍是燭龍之異寫。但若是燭龍,“燭”字是其重心所在,屈子豈會假借它字?更何況楚辭中本有燭龍,《楚 辭-天問》:“日安不到,燭龍何照”?其實此處的“趠”就應該理解爲它的本義:“高絕超遠”。從地下的“無字之書”中展示的龍之北方屬性來看,《楚辭-大招》中的這句描述再正常不過。它描繪了一幅北方絕域的冰天之上飛龍高舉、紅光四射的景象。從《大招》爲亡魂引路的性質來看,這種景象應該是春秋時代人們所熟知的。

既然龍有多種顏色,屈子爲何在《大招》裏單提這種赤紅色的龍呢?這肯定不是爲了讓畫面更美,也不是隨便選的顏色,而是有其內在邏輯。這在種場合下,非紅色不可。我們稍後再揭開其中原因。
[1] 段勇, 《從考古發現看龍的起源及早期面貌》, 載於《北方文物》, 2000年2月 .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17 2021-03-20 15:17:15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回应: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六) 北極光與龍
以上我們已經確定了龍幾個原始線索:發光現象、無固定形狀、壯觀美麗,巨大無朋,常以黑暗爲背景,與北方相關。把這幾個線索綜合起來考慮,再與我們前文所介紹的蒙古人種北方起源相聯繫,那麼一個候選答案就呼之欲出了。這個答案既符合龍的所有原初特徵,又絕對當得起人們的無限崇拜。是什麼呢?
我們先來看看這些圖片吧。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18 2021-03-20 15:18:03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回应: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圖 2中所示就是北極光,它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自然景觀。這種龍蛇狀的光帶是相當常見的北極光樣式,多呈黃綠色,但也時常包含紅藍紫等多種顏色。靜態的圖片其實不能描摹它的雄渾壯麗之萬一,真實的北極光是動態的,它們忽隱忽現,不斷翻卷律動,翩若驚鴻,蜿若游龍。
中國人千百年來崇拜的龍,真的是北極光嗎?讀者諸君此時的疑惑,一定非同小可。儘管這兩者的性質有諸多耦合之處,要建立它們之間的等同關係,我們當然還需要更多的證據。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解決的是,北極光與上古華夏人羣是否有可能的時空交集?
然後我們要排比一下從顏色,和所謂的“聲音”角度,北極光與龍是否完美地契合?
最關鍵的是,我們需要給“龍爲水物”這一觀念在高緯度地區的自然現象中找到確鑿可信的解釋方案。
再者,如果龍真的是北極光的孑遺,“德不孤,必有鄰”,北極光在中國文化中留下的印記必然不止於龍,一定還有衆多的其他表徵。“例不十,法不立”,一個互相鉤聯的證據網絡的建立必不可少。

在本章餘下的部分,我們將繼續通過龍與北極光性質的更多對比來嘗試確立兩者的聯繫,同時建立初步的證據網絡。
1 關於北極光的一些事實
粗略的講,常見的北極光形態有如下幾種:
均勻光帶。狀似龍蛇,有的呈螺旋狀。宛轉律動。週期性消失又再現。
飄動輕紗狀。如雲似霧,形狀不規則,有節奏律動。
捲曲帷幔狀。由平行光線排列而成,有節奏律動,通常下緣較亮。 
地平線上的散漫微光。常見於距離北極光的實際發生地非常遠的地方。由於地面的弧度, 它僅僅是北極光的上半部分。


有 1 位朋友喜欢这篇文章:龍爪翻書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19 2021-03-20 15:19:07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回应: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我們按照倒序,從第四種說起。這第四種北極光往往在緯度不高的地區也能夠觀察到,屢屢見於中古近古時代的歷史記載中,它與本書的主旨無關,所以我們不討論它。第二和第三種北極光與另一種神祕信仰有關聯,關於它的事情,要留到後面的章節再講。而第一種北極光,正是龍的本源。見過北極光的人,纔會明白中國古人爲什麼說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能幽能明,乍存乍亡”、“神龍不見首尾”。這些都是對北極光最準確最傳神的描繪。
北極光常常由無數極細的豎向光絲陣列而成,似乎有規律的紋理。這與華夏古人的龍鱗概念或有關係。中美洲瑪雅人認爲飛天司雨的神蛇(Kukulkan)身上有羽毛,也許是出於同樣原因。
那麼北極光與我們祖先的親近接觸發生在何時何處?如前文所述,從蒙古人種的起源理論和前蘇聯及俄羅斯學者關於末次盛冰期西伯利亞的重要考古發現來看,貝加爾湖地區、安加拉河上游和葉尼塞河上游地區是該人羣最可能的演化起源地。(此處論證見後續關於典型蒙古人種起源與擴張的章節)
但細心的讀者也許會問:好吧,就算蒙古人種(甚至華夏先民)的祖先來自西伯利亞,可西伯利亞也難得見到北極光橫亙長空的景象啊。
今天的北極光多見於西半球,少見於東半球,這是北磁極的遷移造成的。
這裏我們需要簡短地科普一下北極光的形成原理和北磁極位置的古今變遷。北極光是外太空帶電粒子受到地磁場的吸引高速撞擊大氣電離層的氣體原子或分子所造成的發光現象,它的可見範圍與北磁極的位置有關。理論上講,北極光發生概率最高的地方是以北磁極爲圓心的一個“極光圓環”地帶(auroral oval)的上空,這個圓環的半徑(內外半徑的中值)約2500公里,寬度(內外半徑之差值)從幾百到上千公里不等。在這個圓環地帶裏面,人們常能看到絢爛的北極光橫亙頭頂的天空。離開它稍遠的地方,北極光常能出現在遠處天空,但很少高懸頭頂。在更遠處,就只能看見遠處地平線上的散漫紅光了(紅色北極光多發生在250公里以上的高空,可見範圍最大,大氣穿透性也最好)。與北極光相對稱,在南磁極附近也同樣會發生南極光。只不過因爲南半球的居民較少,更不容易被觀察到。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20 2021-03-20 15:22:28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回应: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圖 3 北極光可見(天氣允許)的天數百分比。圖中有80-100%概率的圓環大致對應所謂的極光圓環。
而這個“極光圓環”的中心--北磁極的位置,並不在地理上的北極點,而是在北極點的周圍不斷移動,它偏離北極點數千公里是尋常事。地球磁場是由富含鐵元素的液態外地核和液態地幔的旋轉速度差異導致的(這兩者都圍繞着固態的內地核旋轉),而地球內部的這一動態過程受很多目前不可預知的因素所影響,導致了南北磁極位置的不斷變化。
1831年人們對北磁極的位置做了第一次測量,測得位置在加拿大布西亞半島(大約是北緯70度,西經96度),此後它的位置不斷移動,2007年北磁極移動到1831年位置的西北方1500公里外的北冰洋中(大約北緯84度,西經121度) ,而且現在正在以平均每年52公里的速度繼續向西移動。近兩百年來,北磁極一直流連於廣闊的加拿大北部。這就是爲什麼今日的北極光多見於北美洲北部和歐洲北部,少見於西伯利亞的原因。就目前的觀測記錄看,北磁極移動的方向和速度是隨機變化的,無法對未來做出預測。
但我們可以對歷史上的北磁極位置做“考古”的工作。古地磁學家們通過分析碳同位素來考察地球磁場在地層沉積物上遺留的印記,追蹤磁場變化。他們發現,在過去一千年中,地球北磁極多次在加拿大北部和西伯利亞之間“搖擺”。在更早的古遠年代,則曾經長時間停留在西伯利亞。
在北磁極留駐於西伯利亞的數千年甚至上萬年前,亞洲北部的天空經常被北極光所籠罩。如果北磁極的位置低至北緯70度的話(1831年北磁極的緯度),上述圓環的中線會掠過黑龍江--色愣格河--阿爾泰山一線。那裏的人們經常會看到絢麗的北極光在頭頂翻滾律動。如果北磁極處在更高緯度,這一區域將北移到貝加爾湖周邊、安加拉河流域甚至勒拿河流域。在這一廣大地域內的蒙古人種諸民族的祖先一定對這種雄渾瑰麗的景象產生了深刻印象。


有 1 位朋友喜欢这篇文章:龍爪翻書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21 2021-03-20 15:23:38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回应: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爲了給讀者一個直觀的感受,我們引用一段挪威探險家弗裏喬夫·南森(Fridtjof Nansen)的日記,他1893年在向北極點遠征的路上遭遇北極光,下面是他的描述:
沒有語言能夠形容眼前的景象。那閃光的火雲分散爲無數發光的彩色寬帶,宛轉飛舞,佈滿整個天空。這些寬帶(或者長弧)由平行排列的豎向“光絲”構成,顏色像如彩虹般透澈晶瑩,多是紫紅、胭脂紅和極純淨的綠色。光絲的最下端常是紅色,中間主體碧綠奪目,向上逐漸變暗轉爲藍色或淡紫,直至最終隱沒在藍色天空中,有時主體會在紅綠間反覆變幻。無數綵帶長弧飛來舞去,像被風暴吹去刮來。這是無窮盡的夢幻般的美麗,超過任何人的想象和夢境。有時這壯觀奇景達到高潮時人們的呼吸都快停止了,感覺什麼不得了的事情馬上會發生,也許天會塌下來。但當人們屏息等待時,滿天光彩卻彷彿一瞬間就消失無蹤,只剩下浩渺的虛空。

類似的景象肯定也深深感染了生活在高緯度北方的上古華夏先民,這撼人心魄的壯美永遠留存在他們的歷史記憶中。以至於飽學之士孔子對龍曾經有“智者不能察其變,辯者不能(言)其美,至巧不能贏其文”的感嘆。劉向在《說苑-辯物》中對龍的描述“忽微哉,斐然成章。虛無則精以和,動作則靈以化”,則正是對北極光最貼切生動的寫照!
北極光在華夏先民的精神世界中曾經佔據了極爲重要的位置,《易經》曰:“飛龍在天”、“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北極光的宏大和美麗,幻化爲龍的意象,成爲中華民族陽剛與雋永之美的象徵物,於一萬年後在後代子孫的文化中依然栩栩如生。中國民間歷數千年而不衰的舞龍燈習俗,實際上反映的正是對龍的真實形象的久遠記憶。
----------- 回到地面的分割線------------
把龍與北極光等同起來,到底還有哪些過硬的證據呢?讓我們回到地面,繼續深入的論證工作!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22 2021-03-20 15:24:20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回应: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歡迎關注原作者公衆號stoneliu2012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23 2021-03-20 15:26:09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回应: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儘管龍的真相久已湮埋在歷史深處,豐富的古籍和地下文物還是爲我們揭示了它與北極光之間越來越多的緊密聯繫,我們先來看看兩者在顏色方面的對應關係。

比如說,早期龍的“主打品種”是黃龍和青龍,北極光最常見的顏色是黃綠色和綠色。這種相似性,是不是純屬巧合呢?我們認爲不是,因爲兩者的顏色譜系之間,實際上存在着多方位的對應。讓我們來仔細對比一下。

最早的龍是什麼顏色的呢?紅山文化遺蹟中出土的龍形象是以黃綠色或者墨綠色玉雕刻而成,被認爲是“最早的中國”的偃師二里頭遺址中出土的龍以綠松石拼綴而成,這些最早的龍實物的顏色都包含綠色,當然其具體的色調可能受了原材料顏色的限制。但在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代之後,早期典籍中龍的最常見品種正是青龍和黃龍。似乎因爲黃帝的關係,黃龍的地位最尊貴。比如《瑞應圖》記載:“黃龍者,四龍之長”。

相對應的是:最常見的北極光恰恰是黃綠色和綠色的。

北極光的黃綠色調來自於空氣的主要成分氮氣和氧氣。帶電粒子撞擊激發態的氧原子會產生綠光,而撞擊激發態的氮分子會產生紅光,兩者疊加就會產生黃光。而由於綠光的強度遠大於紅光(平均強度約是後者的10倍),所以黃中偏綠的北極光最爲常見,純綠色的次之。

有的讀者也許會有疑問:所謂青龍,一定是綠色的嗎?古文“青色”的確比較複雜,可以包含綠、藍甚至黑色,古人有藍綠不分的傾向。但“青”字最早的含義,還是指綠色。比如《說文解字》:“蒼,草色也”。而《廣雅》則說“蒼,青也”。所以青龍也可稱爲蒼龍。這兩部書是中國最早的字典,其釋義當最接近其原始含義。從古人的五方與五色配屬的觀念中也可得出同樣的結論:青色是東方之色,東方屬木,可見青色最早就是指草木蒼翠之色。

早期龍以綠色爲主色調,不僅可與紅山和二里頭的出土文物相印證,也可在較早的文獻中見其端倪。比如說我們前文所引的漢代的《龍瑞賦》和《青龍賦》中對龍的形象描述:
“煥若羅星,蔚若翠雲”、
“或蒙翠岱,或類流星”。
唐代張隨所作《葉公好龍賦》:
“龍乃拖其尾而登其堂,矯其首而窺其奧。垂錦帶,張翠鱗,光流電轉,聲發雷振”。
這些描述都明指龍的主色調爲綠色。
據說關公的青龍偃月刀之所以得名,也因爲刀柄是銅製的,年深日久生出銅綠色。寶劍古稱“青鋒”,是同樣的道理。

早期龍的以綠爲主的色調,在現代人看來,似乎是比較奇異的。這不能用古人對它的特意美化和神化來解釋。只能說,龍的這種特性應當是來自於歷史傳承,應當去華夏先民和龍的歷史深處去尋找原因。

北極光當然還有其他顏色,其常見性與龍還是存在對應。比如單純紅色的北極光比較少見,多發生在250公里以上的高空。紫色的北極光最爲少見,是撞擊離子化的氮分子產生的。與之對應的是:赤龍是比較稀有的品種,紫龍則最爲罕見。

黑龍的等級最低,屬於可殺之列。《淮南子-覽冥訓》說女媧補天時:
“斷鱉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爲什麼殺的是黑龍呢?有的讀者可能會認爲冀州屬於北方,按五方五色觀念,北方屬黑,所以才殺黑龍。但是,冀州在上古時代的觀念裏並無北方意味,而是天下之中。《淮南子-地形訓》:
“冀州曰中土”,
《楚辭-九歌》:
“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
所以女媧只“濟”了冀州。冀州作爲《尚書-禹貢》中的九州之首,帝王之都,在這裏被用來代指整個天下。而單殺黑龍之原因,大概在於黑龍屬於“國人皆曰可殺”的物種。
與此相類似的是,在龍形象被帝王壟斷的封建時代,黑龍也是唯一平民化的龍品種。比如宋代的志怪小說《夷堅志》中的故事《何丞相》和《潘公龍異》裏面,窮人身上的大貴之兆就是幻身黑龍,而皇帝竟然不忌,可見黑龍在古人心目中似乎算不上真龍。

黑龍是不是因爲“太醜”纔不受待見呢?我們覺得不應該。因爲古中國其實有“尚黑”的傳統。《韓非子》:
“禹做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畫其內”
儘管孔穎達有“夏尚黑,殷尚白“的說法,但黑色的地位在上古中國從來都不曾低下過。從周代直至明代,中國皇帝祭天的禮服是一以貫之的”玄衣纁裳“,玄色就是以黑爲主色調的。所以黑龍不受待見,只能歸咎於”黑“與”龍“這兩個概念的組合的特殊性。
從北極光的角度看,其中原因可謂昭然若揭:黑色的北極光當然是子虛烏有、斷然不存在的。所以黑龍並非真龍,良有以也!

紅色的北極光往往有不祥的含義。在古代歐洲,人們通常把它與戰爭和殺戮相聯繫,這大概是因爲它的顏色與血色太相似了。阿拉斯加的印第安人也有把紅色北極光和死亡和恐怖相聯繫的觀念。曾經的北美暢銷書《Two Old Women: An Alaskan Legend Of Betrayal, Courage And Survival 》的印第安人作者Velma Wallis在訪談中說,在她小時候的部落裏,如果出現紅色北極光的隨後幾日碰巧有人死去,大人們就會說,是那北極光把他帶走了。

赤色的龍在中國文化中是否有相似的含義呢?自中古以後,我們似乎看不到這樣的痕跡了。但先秦文獻中還是給我們留下了這種含義的蛛絲馬跡。《楚辭-大招》相傳是屈原爲客死秦國的楚懷王招魂的詩作。屈原對懷王的私人感情很深,詩中他勸慰亡魂回到家鄉來,不要四處流蕩:“魂魄歸來!閒以靜只。自恣荊楚,安以定只。”爲了說服亡魂,他列舉了東南西北四方的種種莫測危險和惡意。東有大海,深不可測。西有流沙,還有長爪鋸牙的怪獸。南有炎火千里,毒蛇虎豹。說到北方的時候,屈原說:
“北有寒山,趠龍赩只”。
“赩”就是大紅、赤紅色。那麼顯然這個赤紅色的龍,與毒蛇虎豹和長爪鋸牙的怪獸一樣,在古人眼裏都是荼毒人類的東西,極爲恐怖。但在屈原的其他詩作裏,龍的形象卻都是吉祥優雅的。比如,“折瓊枝以爲羞兮,精瓊爢以爲粻。爲餘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爲車”、“駕青虯兮驂白螭,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
看來赤紅色的龍,確是龍中的異類,所以屈原爲了起到恐嚇的作用,特別選擇和強調了“趠龍赩只”這個場景。這說明先秦時代人們眼中的紅龍,與紅色北極光在恐怖角色上是完全重合的。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龍與北極光在顏色性質上存在着系統性的耦合。
編輯於 2017-01-18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24 2021-03-20 15:35:22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回应: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25 2021-03-20 15:37:55  |  只看该作者

朦胧mlong
虺龍
Registered: 2021-03-18
Posts: 46

回应: 龍光玉魄出冰天 - 華夏北來說

北極光有聲音嗎?這是一個不太好回答的問題。很多目擊者都報告稱在北極光律動的同時有奇怪的聲音伴隨。這聲音聽起來有時像是絲綢摩擦聲或者口哨聲,有時像是揉錫紙的聲音或者噼啪聲,還有人把它描述爲用劍的寬面揮擊空氣時發出的嗡嗡聲。在絕域雪原的寂靜環境下,這種聲音有時顯得格外懾人。
但科學家們對這種聲音的存在持懷疑態度。北極光發生在100公里以上的高空,那裏的空氣極爲稀薄。即使產生某種微弱的聲波,以每秒約340米的速度,傳播到地面也需要5分鐘之久。實際上稀薄空氣裏的音速會大大低於340米每秒,所以這個延遲時間會更長。人們聽到的聲音不可能是北極光本身造成的。
但“聽到”北極光(或南極光)的聲音的人數不勝數,其中很多人有值得信賴的專業背景。著名南極探險家阿蒙森在他的著作裏就描述了這種聲音,北方土著民族也普遍認爲北極光是有聲音的。比如愛斯基摩人認爲北極光是天上的精靈,它那類似口哨或者“噼啪”的聲音是它們試圖與人類交流。所以我們很難認爲北極光的聲音完全是子虛烏有,它的真相還是一個待解之謎。

有一種解釋認爲這種聲音是次生的,即由於地面某些物體--比如松針或者人的髮梢--因爲電磁場的劇烈波動而發生的放電現象所導致的。極低溫下空氣非常乾燥,本來就容易發生放電。還有一種解釋甚至認爲是人腦對電磁波的某種感應造成的幻聽。
那麼相對應的,龍的聲音是怎樣的呢?古籍中對此僅有過一鱗半爪的描述。《爾雅翼》稱:
“(龍)其聲如戛銅盤”。
這是一種什麼聲音呢?“戛”有刮和輕敲兩種含義,原來龍發出的聲音就像是刮銅盤,或者輕敲銅盤的聲音。

這完全不是動物能發出來的聲音,卻與人們所聲稱的北極光聲音頗有類似之處。快速輕刮光滑的銅盤表面發出的聲音與絲綢摩擦聲或口哨聲異曲同工,慢而用力刮的話,咯吱咯吱的聲音與揉紙聲也頗類似。如果輕敲銅盤的話,那種金屬轟鳴聲,與用劍的寬面揮擊空氣發出的嗡嗡聲也大有相通之處。
在評估兩者的相似性的時候,我們應該考慮到:“其聲如戛銅盤”的這個譬喻並不是根據第一手資料做出的。在華夏先民們與北極光的時空交集裏,他們還遠未掌握冶金術,而進入青銅時代之後,北極光也離他們遠去了。如果我們所料不差,北極光就是龍的真身,那麼這個譬喻肯定不是出自親耳聽到其聲音的先民,而是青銅時代的後代子孫們根據口耳相傳的描述所追加的“新”譬喻。信息在世代傳誦的過程中難免有所遺漏和變形,並且被逐漸添加美化和神化的成份,因而這個後起的譬喻不大可能是完全貼切的。儘管如此,正如我們所見,它“雖不中,亦不遠矣”,仍然大體保存了其本體的基本特色。
或許我們應該驚訝的是中國古籍的深度,如此真實具體的史料居然能夠穿透萬年的歲月而保留下來。但嚴謹的讀者也許會有這樣的疑問:出於“孤證不立”的原則。《爾雅翼》裏面的這片言隻語恐怕難以當真,除非能找到可信度高的旁證。


有 1 位朋友喜欢这篇文章:龍爪翻書


龍光玉魄出冰天

頭像出處:Tea-tia

离线

论坛页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