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目界域-龍論壇

游態龍的錫安山。龍的力量、智慧、野性、與優雅

您尚未登录。 (登录 | 注册)

公告

mb 爪機版     |    論壇指南     |    Discord     |    QQ群

《龙魂志》第一期
《龙魂志》第二期

Tips:龙的梦想 龙的故乡

#1 2010-05-14 13:46:00  |  只看该作者

shiningdracon
寻道龙
Registered: 2008-11-03
Posts: 4,245

化龍故事幾則

轉載自天涯社區:這裏
作者:丹浩翔

  故事之一:壁虎化龍

  壁虎,又名蝎虎、四腳蛇、天龍,是蜥蜴亞目壁虎科所有蜥蜴的通稱,又因其常守伏於宮墻屋壁以捕食蟲蛾,古人還給這小東西取了個形象的名字叫作守宮。民間傳說"守宮性淫,見水必交",袁枚有一位叫劉怡軒的朋友曾給他講過這樣一件事:江南某村有戶人家,家有二子,某日放學回學,其母給兒子做了干冬菜蒸肉脯下飯。當時正值酷暑,兩個小子吃過飯就去洗澡,久久不回,找去一看,隻見澡盆一汪血水,兩個人化得骨肉都沒了。衆人駭然,有個老於世故的去檢查了一下乾菜壇,發現裏面有兩隻大壁虎在交媾,精液溢入乾菜。當時盛行一種說法,人如果誤食了壁虎的精液,一旦沾水,哪怕只有一滴,即刻把人化得骨頭碴兒都沒啦!想必兩小子是因此中毒而亡。

  這裏暫不理會壁虎精液是否具有武俠小說中的"化屍粉"的功效,奇怪的這個舊名"守宮"的小不點兒,居然也是"龍種"之一,這便有些匪夷所思了。《子不語》裡是這樣寫的:

  雲南某個農民墾荒時,無意在昆明池邊挖到一個鐵匣子,匣上畫的符篆難以辨認,隻認出旁邊有一行楷書小字:"至正元年楊真人封"。農民不知何物,就拿回家用鐵椎錘碎匣子,裏面盛的不過是隻寸許長的小壁虎,蠕蠕而動,似死非死。這人見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寶貝,大失所望,隨手一丟了事。哪知他家小子見了,十分好奇,就拿水澆在壁虎身上。奇跡發生了:漸漸的,小壁虎開始扭動起來,頃刻之間便長長了許多,不一會兒,它遍身生出鱗甲,化成一條生頂門生有獨角的黑色蛟龍。未得這家人反應過來,黑蛟騰空而起,剎那間風雨大作,天地昏黑,舉目望空,但見一條黑蛟與兩條黃龍空中張牙舞爪地攫鬥,直打得難分難解。四野冰雹齊下,打爛禾苗莊稼與民居無數……

  蛟,龍之屬也,其狀似蛇而四足,無角或獨角,是傳說中一種能使洪水泛濫的龍。據說昆明市中心保存至今的東、西寺二塔,就是為了鎮壓一頭曾經在當地大興水災的黑龍,依此看來,說不定這頭蛟龍正是那隻被楊真人封印的小壁虎所化。

  然則壁虎為何也會被視為龍種呢?先來看看古人如何定義這個外號"守宮"的小東西。

  《博物志 卷四》: 蜥蜴或名蝘蜒。以器養之,食以硃砂,體盡赤,所食滿七斤,治搗萬杵,點女人肢体,終身不滅,唯房室事則滅,故號守宮。

  《爾雅 釋魚》:蜥蜴,蝘蜓;蝘蜓,守宮也。(注:今按小而青者曰蜥蜴,大而黃者曰蝘蜓,最小在墻間砌下者曰守宮。種類既異而此釋為一物恐亦未審也)

  《爾雅翼 卷三十二》:蜥蜴似蛇而四足,長五六寸,生草澤中。《爾雅》蠑螈、蜥蜴、蝘蜓、守宮四名轉相解。至陶隠居以為其類有四種:形大純黃色者名蛇醫,其次似蛇醫而小形長尾見人不動者名石龍子,小而五色尾青碧可愛者名蜥蜴,形小而黒喜緣牆壁者名蝘蜓。

  由於壁虎、草蜥、地蜥(蜥蜴的一種)、蝘蜓甚至蠑螈的外形極為相似,都似蛇而有四腳,所以我們的古人常常將其混作一談。而《七修類稿》的"守宮"條更有如此記載:"蠑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宮……觀此可知,如以其能食蝎,故名蝎虎;以其能祈雨,又名龍子之類。"

  而今流傳下來的祈雨儀式,不外乎舞龍、廟祭等,然遠古時祈雨並不是如此,春秋戰國時,民間有"曬蛇求雨"之術;秦漢時期還有用蛙來求雨的,到了唐宋,則出現了一種"蜥蜴求雨法":捕蜥蜴數十納瓮中,漬之以雜木葉,擇童男十三歲下、十歲上者二十八人,分兩番,衣青衣,以青飾面及手足,人持柳枝沾水散灑,晝夜環繞,誦呪曰:"蜥蜴蜥蜴,興雲吐霧,雨令滂沱,令汝歸去。"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甚至記了這樣一件奇事:

  王彥威尚書在汴州,二年,夏旱,時袁王傳李玘過汴,因宴。王以旱為言,李醉曰:"欲雨甚易耳。可求蛇醫四頭,十石瓮二,每瓮實以水,浮二蛇醫,以木蓋密泥之,分置於閑處,瓮前後設席燒香。選小兒十歲已下十余,令執小青竹,晝夜擊其瓮,不得少輟。"王如言試之,一日兩度雨,大注數裡。舊說龍與蛇師為親家焉。

  這裏的"蛇醫"南楚方言,其實就是指舊號"守宮"的壁虎、蜥蜴、蠑螈等,和蛇一樣,它們的外形極似微縮版的龍,因而被視為龍的"親家"、近親,被古人拿來當作龍的化身進行祈雨儀式。《子不語》裡所載的這則"壁虎化龍"的故事,其實是古老的祈雨祭典的一種折射,中原地區可能早就蕩然無存,反倒是邊遠的雲南尚保有這一風俗。而今每當夏夜,看着那默默踞守牆頭的壁虎時,不知心裏會不會另有一番感惋呢?

最后修改: shiningdracon (2010-05-15 13:53:43)


以龍為本
<-- 目前頭像 by 理業化肥
聯繫方式:站內短消息或郵件

离线

#2 2010-05-14 13:46:50  |  只看该作者

shiningdracon
寻道龙
Registered: 2008-11-03
Posts: 4,245

回应: 化龍故事幾則

故事之二:犬化龍

  "壁虎化龍"之說,多少因其外形與龍有幾分相似,才惹來連翩浮想,但是恐怕沒有人會把狗和龍聯繫在一起—— 無論從外形或生活習性,犬與龍可謂八竿子打不着。然則《子不語》裡就偏偏有這樣一則"黃犬化金龍"的故事。

  這件奇事發生在陝西中部的太白山上。當地傳說太白山的山神最為靈驗,山頂有三座聖池:大太白池、中太白池和三太白池,是山神的苑囿,哪怕是一片樹葉、一顆草泥吹池中,附近鳥兒們都會幫忙銜去,因此山民愛稱這群靈鳥為"凈池鳥"。

  某天,附近的一個木匠路過此地,不小心滑落池中,迷迷糊糊中,走來一個黃衣使者,將其引入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木匠十分驚訝,但見殿上端坐一位帝王,雖鬚髮蒼蒼卻一身貴氣,正朝自己微笑:"我聽說師傅的手工活兒是附近稱得上首屈一指,正好我新近打算修座涼亭,這才着使者請師傅來幫忙。"

  木匠誠惶誠恐地答應了,於是就在這座水下宮殿住下來,為這無名王者修築苑囿。這樣不知不覺三年過去,終於將一座華美的亭子建成。老王十分高興,賞了他三千黃金,放他回家。木匠嫌金子太重,難以攜帶,忽見園子裡跑來許多金色小狗,毛澄如金,便向老王道:"小人不要錢,隻想求您贈我一隻金毛小狗。"

  哪知老王卻板起了臉:"此物可不能與你。你還是拿了錢快走吧。"木匠很喜愛那些小狗,趁沒人注重,偷偷抱藏了一隻在懷中,不聲不響地走了,喜幸沒人發覺。回家路上,他忍不住拉開衣襟,想仔細端詳一下,不想一拉開懷,簌地飛出一條小金龍,騰空而去。升空時龍爪無意間狠狠地在木匠手上抓了一把,疼得他大叫一聲,回家後請醫就診,這隻手已然殘廢了。

  木匠悔恨交加,他全憑一雙手過活,而今手廢了,往後的生計再無着落。他正自傷神,忽然有一天雷雨大作,劈裡叭啦打下一陣冰雹,落到他家門口,俱化成黃金。木匠又驚又奇,連忙拾回家去,之後請金匠稱量,不多不少、正好三千兩,恰應了老王許自己的工錢。別人聽聞這件奇事,都說這老王就是太白山神,因太白山神與天上的太白金星是同一人,那麼那群金毛小狗則是為他拉車的神龍所化。

  其實"犬化龍"的傳說,來自於居於潮汕地區的少數民族:畲族。畲族源於遠古的東夷,與其同源的還有徐人、舒族,他們本部族的神話傳說中就是"犬化龍"的細節,舒族還有"舒龍"等以龍犬形象出現的圖騰。

  除此之外,集志怪小說大成的《太平廣記》第四百二十五卷的"龍八"章,有一"洪氏女"的條目,引錄了《歙州圖經》中的一則故事:歙州祁門縣蛟潭有頭蛟精,出於惡作劇冒名娶走洪氏女,後被其夫黎生所殺,黎生在蛟穴覓得其妻與一犬,帶之回家,才登上船,"風雨暴至、木石飛騰,其妻及犬皆化蛟而去"。而且在同一章中,還有一則引錄《續搜神記》的"長沙女産蛟"的奇聞,也說其女死後,三蛟來哭靈,"聞其哭聲,狀如狗嗥"。

  走狗之於神龍,正與天之於地、火之於水,然則在古人們那奇幻無際的想像中,二者卻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對此我們只有驚嘆:這真是一個神奇的世界!


以龍為本
<-- 目前頭像 by 理業化肥
聯繫方式:站內短消息或郵件

离线

#3 2010-05-14 13:47:12  |  只看该作者

shiningdracon
寻道龙
Registered: 2008-11-03
Posts: 4,245

回应: 化龍故事幾則

故事之三:"羊龍"

  說這個故事之前,先來看看另一則經典的志怪神話:

  唐儀鳳以中,有儒生柳毅者,應舉下第,將還湘濱。念鄉人有客於徑陽者,遂往告別。至六七裡,鳥起馬驚,疾逸道左麩。又六七裡,乃止。見有婦人,牧羊於道畔……女遂於糯間解書,再拜以進。東望愁位,若不自勝。毅深為之戚,乃致書囊中,因復謂曰:"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神豈宰殺乎?"女曰:"非羊也,雨工也。""何為雨工?"曰: "雷霆之類也。"毅顧視之,則皆矯顧怒步,飲齕甚異,而大小毛角則無別羊焉。

  這則故事出自於《唐傳奇·柳毅傳》,故事中龍女所牧的白羊被稱為"雨工",司雷霆之事,這趟工作到《西遊記》裡被雷公電母接過去了,但在當時的民間傳說中,龍神是雨神也是雷神,因此這些被稱為"雨工"的白羊,其實就是行雨的龍。

  "羊龍"之說,最早應見於東漢的一部巫書《白澤精怪圖》:"羊有一角當頂上,龍也。殺之震死",這應就是羊女所牧的司雷霆之事的"雨工"。同為唐代志怪小說的《述異記》中也說:"蛟羊,似羊而無角",大約與龍羊是近親。而至今雲南還有個叫作"羊龍潭"的地方,究其來歷,《古今圖書整合·禽蟲典》引《雲南通志》雲:"昔有人善吹笛,牧羊於桃樹江畔,忽見龍女迎牧羊者,驅羊隨入。其羊皆化為魚,因號為羊龍潭。"

  "羊龍之典"算是明白了,回過頭來再看看袁枚筆下的"羊龍潭故事"——

  巧得很,這趟子事也發生在雲南境內,在彌勒縣舊城。這座城是漢人夷族雜居之地,四面環山,山中有口寬約數畝的龍潭,灌溉着周近千頃良田。當地人於是築土壩以蓄水,引水入紅河。有時天降大雨,有人會在空中看到有二龍相鬥,狀如小蛇,或者又見一蒙了青苔的巨木,豎著沿河游來,引水衝決壩岸。還有一天,當地的農夫正在田裏栽秧,正值細雨濛濛,忽見飛魚大小成對躍上空中,整齊地擺成隊伍,當中有一絳衣女子,手持紈扇,一路走到潭中,隨即不見,據說龍女回娘家探親。

  種種神跡,皆出於龍潭,久而久之,大家也見怪不怪了。這天傍晚,夷人儂二家裏卻來了個不速之客,一身白色孝服,說是回家歸喪,天色已黑,想求宿一晚。儂二剛給這人安排好卧室,這怪客卻向他借一口大缸,要求滿滿地蓄上清水。儂二起初以為客人想洗澡,就幫忙安排酒飯,哪知這人說:"不必勞煩了。我惟有一事相求,您如果願意幫忙,我事後定當重重酬謝。"儂二就問:"什麼事啊?"客人說:"這附近不是有個龍潭嗎?潭後有棵大樹,請您幫我把樹砍了,待大樹將斷成兩截時,先用一條巨繩縛緊,等看到潭中有兩頭羊開始搏鬥,馬上就斷開繩子,把樹推倒。您可答應嗎?"

  儂二雖然奇怪,但想這也不是什麼難事,就爽快地答應了。天剛亮,他就背上工具去龍潭伐樹。如果這般佈置好一切,忽見潭水燒開了一般翻騰起來,隨即一黑一白兩頭羊在水裡相互拼鬥。儂二記起怪客的叮囑,趕緊把繩子斷開、把樹推倒。隻聽一聲巨響,黑羊躍出水面,不過一會兒,水面就恢復了平靜。

  儂二高高興興地回家,找怪客兌現承諾,卻發現這人已經不見了。他妻子也很奇怪:"這個客人一直坐在房裏,我沒見他出來啊!"他倆找了一會兒,儂二忽然想起這人要求自己准備一口水缸,懷疑客人藏在裏面,就打開蓋子一看,裏面的清水已盡數化成黃金。他夫妻倆這才明白:這個白衣怪客是白龍的化身,為了與這龍潭中的黑龍爭取地盤,才來求助自己。他把這樁奇事告訴了鄉親們,於是大家將潭改名為白龍潭,而儂二由此發了一筆橫財,成了當地首富,終身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

最后修改: shiningdracon (2010-05-16 15:17:21)


以龍為本
<-- 目前頭像 by 理業化肥
聯繫方式:站內短消息或郵件

离线

#4 2010-05-14 16:42:29  |  只看该作者

炎龙宙
湿哒哒的
来自 平均半年迁徙一次的旅行团(误)
Registered: 2009-07-04
Posts: 496
网站

回应: 化龍故事幾則

民間流傳的小故事撒~呵呵~

ps:我可不可以裝作沒看見3樓.............orz...........

离线

#5 2010-05-14 17:00:33  |  只看该作者

龙游踏尘
白应龙
Registered: 2008-12-11
Posts: 1,149
网站

回应: 化龍故事幾則

:dD三樓其實是為宙在解釋


願鱗牙利固,展翼蔽日,雲靄相隨,星辰永伴。

离线

#6 2010-05-14 20:30:03  |  只看该作者

Hatikva
Tezilla
来自 亚次兰 塞纳维州 密立安市 联邦理工大学信息物理学院预科
Registered: 2008-11-13
Posts: 1,989

回应: 化龍故事幾則

拜託,蠑螈是兩棲動物,連爬行綱都不屬於,更別說和蜥蜴是同類了。古人搞錯了,難道我們就必須跟着錯麼?
故事二,也許就是《千與千尋》中那個哈庫斯基的典故?


想要知道真相嗎?去找吧!所有的真相一直都在那裏!

离线

#7 2010-05-14 22:59:15  |  只看该作者

Slain-Dracon
大觸
来自 艾加圖
Registered: 2009-01-17
Posts: 2,816
网站

回应: 化龍故事幾則

跟作者說去吧。天涯基本就這這樣似是而非,特別是某些軍事Otaku。


論壇頭像 by 『聖光守縛者』菈蒂安瑟莉雅

离线

#8 2010-05-15 13:54:28  |  只看该作者

shiningdracon
寻道龙
Registered: 2008-11-03
Posts: 4,245

回应: 化龍故事幾則

已修正


以龍為本
<-- 目前頭像 by 理業化肥
聯繫方式:站內短消息或郵件

离线

#9 2010-05-16 13:59:48  |  只看该作者

Slain-Dracon
大觸
来自 艾加圖
Registered: 2009-01-17
Posts: 2,816
网站

回应: 化龍故事幾則

"&#8226;"會是什麼標點符號呢?實心點?


論壇頭像 by 『聖光守縛者』菈蒂安瑟莉雅

离线

论坛页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