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目界域-龙论坛

游态龙的锡安山。龙的力量、智慧、野性、与优雅

您尚未登录。 (登录 | 注册)

公告

mb 爪机版     |    论坛指南     |    Discord     |    QQ群

《龙魂志》第一期
《龙魂志》第二期

Tips:欢迎来到龙之里

#1 2017-11-25 23:06:22  |  只看该作者  |  使用小说阅读模式

龍爪翻書
会员
来自 台北
Registered: 2011-07-10
Posts: 2,902

[转载]怪异志 -王若愚(列宇翔)-真龙传说系列

注1:有一些章节快速搜寻后找不到,就先不转载了。
注2:附图很多,暂时不转载

真龙传说系列-缘起

两年前,写过几篇关于「龙」的短文章。当时写道:

『近世中西文明接触以来,译者多把「中华龙」译为Dragon,素为学者质疑不妥,他们认定,「龙」与西方神话中的Dragon大有差异,一为瑞兽、一为邪兽,不能混为一谈。对于这等理所当然的「常识」,笔者认为大有商榷余地。』(未看过的朋友可在本网志http://cynicalidea.blogspot.hk/重温)

其实许多年前,凭多方面阅读资料,与一种莫名的直觉,笔者早已对东方龙、西方龙及一些中东、埃及神兽的千丝万缕牵连,极度生疑。及至近年再翻阅资料,整理思路,得出了一个「理论」(或想法/幻想/偏见)。

这种想法,未曾公开发表。机缘巧合下,近日有机会与「某电台主持人」主持一个新网台节目(的一个环节),由于未出街,节目及拍档暂不开名。节目与历史神秘文化有关,商议题目时,我便把「龙」这个题材「供献」了出来。当中大概会录4-5集,至今未录完。

当时我问:如果把内容写出来,会否影响节目? 拍档说:睇文字与听电台的受众未必一样,唔紧要啦,可能相辅相承呢。

想想也是。更何况,录制时,已发现拍档的观点与自己不尽相同(这当然啦若人人所想一样这世界多闷),节目中我也不好把个人观点强加于他人身上。因此,还是自己写出来更好。(所以,日后仍非常鼓励收听,因「版本」与这里所述不全一样)

拖了一轮,旧稿已在「怪异志」专页清得七七八八,是时候动笔了。可是不动犹自可,一开波,细思慢想,才发现材料足可写成一本书,比《尸人档案》更丰富。

既然如此,姑且step by step,把整个推敲思路舖陈出来。希望一年半载内写得完,不致闷倒各位吧。

嗯...为方便称呼,就称此系列文章为「真龙传说」吧。似唔似龙珠剧场版!?

(真龙传说系列1。列宇翔著,版权所有,欢迎转载保留连结,请勿盗文。)
(请支持怪异志fb专页 https://www.facebook.com/cynicalidea )
张贴时间:14th August 2015,张贴者:王若愚 

资料来源:http://cynicalidea.blogspot.tw/2015/08/blog-post_13.html



真龙传说 2

文化人的固执:此龙不同彼龙

在近代的奇幻文学、动画游戏界,东、西方龙,时常共治一炉,大抵创作人较少头巾气(指读书人的迂腐习气,这个term很老气对不对),直观直觉上认为中华龙、西方火龙等有可媲美之处,很自然就拉拢一起,受众过瘾最重要。

但文化人不这样想,他们心中有气,强烈反对,坚持华夷之别、中西大不同、正邪不两立,所以谁把中华龙译为”Dragon”便是侮辱大不敬。这等阿妈系女人的论调不难找,为节省读者的时间,以下随便引几个:

台湾著名出版人、民俗文化家黄永松:「西方“dragon”喷火守财,为恶多端,是被圣人剿杀的恶兽,而中国龙却为人间慈悲降雨,是圣人赞许的瑞兽。」「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自居,而中国龙在西方同样发音Dragon,这就使得西方人一下子联想到基督世界的那种恶兽,产生不好的印像。」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副教授黄佶:「反对将“龙”翻译为“dragon”,是因为西方的“dragon”有个特点是杀生,而且会喷火,这些在我们中国的龙文化中是没有的。而且西方人将这个“dragon”作为正义的反面,也就是邪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星亮:「西方的龙与中国龙在性质和概念上完全不同,不仅历史上不同,在当代世界也完全不同。然而,中国龙的英文译名“Dragon”是西方龙的名称。把中国龙译为“Dragon”,也就是把中国放在欧美国家、俄罗斯等国家传统文化中的『敌人』的位置上,不利于中国构建良好的国际形像。在中国文化中,龙是神兽,主要是吉祥、喜庆、力量、腾飞的像徵。把中国龙译为Dragon,不仅不能表现中国龙的独特性,反而容易使外国人视中国为“恶魔”或“恶魔”的后代,因而中国应当改正一百多年前形成的错误译名。」

十年前,北京一个官方组织召开会议,定龙的翻译为“long”。那些专家忽发奇想,建议全世界不再把中国龙译为dragon,而西方的dragon也不译为「龙」。中国龙应音译为”long”,西方dragon则直接音译为「罪根」(作者按:妈妈咪呀)。龙(Long)是瑞兽,罪根(Dragon)是邪兽,这样便可区分两者之别。

当然,全世界理你都傻,dragon照旧译龙,中国龙至多是称为Chinese Dragon。

文化人的固执,是择善固执,抑或是抱残守缺的固执?这问题,颇为学术,亦颇为沉闷,但为瞭解开龙之谜,姑且从这里作一个切入点。

诚然,翻查坊间谈中华龙的资料,除非深挖再深挖,你很易得出一个印象:中华龙拥有与别不同的造形、个性(瑞兽),大体而言专家也有共识,翻案空间不大。理由如下:中华龙由原初形象到近代造形,似乎早已被梳理出一个脉络,哪里还有什么悬念?

走笔至此,阁下不难猜到,稍后笔者便要包拗颈了。下篇续谈。

(#真龙传说 系列2。列宇翔著,版权所有,欢迎转载保留连结,请勿盗文。)

资料来源: https://www.facebook.com/cynicalidea/photos/a.819508311450338.1073741829.818575878210248/931446490256519/?type=3&theater


真龙传说 4

中西大不同 v.s. 有图有真相?

上次花了许多笔墨去质疑中华龙的所谓「图腾融合说」,此举不纯为推翻旧说,主要目的,在于慎防本系列文章探讨中、西龙隐含的基因密码时,有些拿著「龙图腾说」当真理的盲毛跑来搞局,懒醒地抛下一句「中国龙源自乜乜乜...一早有定论啦,你的讨论是多余的」,不得已才预先扫一扫盲。

好了,不啰嗦。近年网络潮语扬言「有图有真相」,我们当然明白此话未必真确,莫说在强大的PS下什么图也能做假,即使以前未有电脑,有心人如要伪做图片,方法亦多的是。随便一例,在某赤化国度,便曾在「历史图片」上做手脚,把失势的政要从「历史事件」中抹走,一笔勾消,彷佛世上从未出现过那人一般。

尽管眼见未为真,但若该图大致可确认非伪图(如该图本身流传甚广,或实物仍存可供查核,或该图做假的动机不高),那么「有图有真相」,多多少少也接近真相。

无论你对「龙」所知深还是浅,以下恳请先放下相关常识/定见/成见,纯以直观的角度,看看以下三幅组图,觉得牠们有否文化上的血源关系?

一点点导读:请先不要理会何为龙,何为蛇,何为神祇,何为麒麟。这里只以大致的外型区分:一种是「蛇身」的龙(图1)、一种是「蛇身」+「翼」的龙(图2)、一种是兽型的龙(图3)...

图1 左上:中华龙/右上:米兰之蛇/左下:利维坦/右下:波斯龙
图2 左上:中华应龙/右上:美洲羽蛇神/左中:唐墓石刻龙临摹画/右中:斯洛伐克龙桥/左下:意大利考洛尼亚古希腊镶嵌画/右下:埃及蛇神
图3 左上:唐鎏金铜走龙/右上:巴比伦城的伊丝塔城门浮雕-怒蛇/左下:麒麟/右下:威尔士红龙

除非阁下铁了心硬称完全不似,否则很难指这些「龙」(或兽,其实「龙」不过是一个名词)毫无关系吧。究竟这是如有雷同实属巧合,抑或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探讨中西龙之异同,并不为了翻译学上什么中国龙应否译为Dragon,这对笔者来说意义不大。龙的身世离奇,本来就值得神秘文化爱好者关注,更重要是藉此课题来回答一个问题:

若中、西龙果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背后究竟有何象徵意义?

答案,不离以下几种可能:

1) 世上曾经真确出现一种「龙」的生物,为各地先民目睹,所以留下甚为相似的记载、图画及传说。
2) 世上从未有龙,龙纯属人为创作。之所以在世界各地出现雷同文物图案(姑且称为「全球龙现象」),若非巧合,便是上古之时,人类早已经历全球范围的文明交流,侧面印证传统史观不尽可信。
3) 世上没有龙,上古各地亦未经文化交流,但龙传说不仅仅是巧合,全球人类因为某种未知因素,故各民族相继流传种种疑似龙的传说。

笔者认为,上述三个可能,无论哪一种,均神秘得不得了,甚值得细加研究。虽本人知识能力所限未必找到真相,但本系列文章正试图解答此问题。

看到这里,如果你觉得,单凭几幅图来作出如此多推测未免证据薄弱,笔者可以预告:当然不止这么少材料。容我慢慢细说从头。

(#真龙传说 系列4。列宇翔著,版权所有,欢迎转载保留连结,请勿盗文。)

资料来源: https://www.facebook.com/cynicalidea/posts/937600002974501


真龙传说 8

飞龙在天之如龙添翼

易卦曰:飞龙在天。中华龙懂得腾云驾雾御风而行,无须像西方龙般靠拍翼飞翔,这是大多数人的印象。正如金庸在《鹿鼎记》描写:

「韦小宝笑道:『皇上神机妙算,本来就算没神武大炮,吴三桂这老小子也是手到擒来。只不过有了神武大炮,那是更加如……如……如龙添翼了。』他本要说『如虎添翼』,但转念一想,以皇帝比作老虎,可不大恭敬。康熙笑道:『你这句话太没学问。飞龙在天,又用得著甚么翼?』」

康熙(金庸)有所不知,或者知但有所忽略,龙家族确有成员「如龙添翼」,而且名声显赫,并非冷门小喽啰,牠便是「应龙」。

应龙的形象,三国时期的《广雅》简单概括如下:「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简单来说,长翅膀的龙便称应龙。(日本人著作称应龙又称「鹰龙」,但笔者找不到相关古籍出处)。

在<真龙传说系列7:龙与大蛇的全球化现象>一文,笔者提及了虺、蟠龙、螭龙、蛟龙等不懂飞翔的龙,言之未尽的,原来这几种龙只须潜修日久,便能一飞冲天,化为应龙。南朝梁任昉所著的『述异记』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而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

应龙在中华神话(历史!?)中身影处处,功绩甚大。远至上古时,女娲补天后朝见天帝,所乘的就是应龙(《淮南子.览冥篇》:乘雷车,服驾应龙);关乎民生者,应龙又助大禹治水,相传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太平广记》:禹治水,应龙以尾画地,导决水之所出)。足见牠绝非「二打六」,但于大众的认知中,应龙彷佛寂寂无闻,究竟个中原因为何?

本来,应龙堪称军功显赫。在黄帝决战蚩尤一役,把蚩尤和巨人夸父解决掉的,便是应龙(《山海经.大荒北经》记: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故事是这样的:话说双方相持不下,蚩尤作大雾困扰敌方,黄帝心想,蚩尤能作大雾,我军何不派应龙下大雨驱雾?于是应龙接令出阵。哪知应龙还未下大雨,蚩尤便请来风伯和雨师,先下手为强,刮起狂风暴雨,令黄帝的军队四散溃逃。

应龙明明吃了败仗,何以说牠杀了蚩尤?故事的另一版本,同样记载于山海经内:原来黄帝见应龙不济事,遂派女儿「魃」参战。魃发出高热,破了风伯雨师的术,挽回一城。不知何故,有些文献却把蚩尤与夸父之死,算到应龙头上。很不幸,应龙奋勇上阵,却不知因杀敌积累邪气,抑或吃败仗被罚,总之后来不得复归天界。(《山海经.大荒东经》:应龙出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究竟牠往哪里去了?

在太平洋的另一端,中南美洲地区,有一造形与应龙甚为相似的神兽/神祇,受到万民膜拜,牠就是羽蛇神「魁札尔科亚特尔」(Quetzalcoatl)。羽蛇神的原文由两个词组合而成,「魁札尔(Quetzal)」指的是鸟,表示上天和精神;「科亚特尔」(coatl)的本义是蛇,表示大地和物质力量。与应龙相比,一样拥有长长的蛇躯/龙身,加上犹如鹰隼般的羽翼,两者似乎大有血缘关系。

中南美洲的古文明普遍信仰羽蛇神,尽管名称不一,玛雅文化里,牠叫库库尔坎Kukulkan;印加文化里,牠叫维拉科查(Viracocha)或帕洽卡马克(Pachacámac);7-12世纪的托尔特克帝国 及14-16世纪的阿兹特克帝国称牠为魁札尔科亚特尔(Quetzalcoatl),但基本上均指涉同一神祇。

大体而言,羽蛇神既是创世神,亦掌管学问、工艺、农耕、科学、风的运行,基本上中南美洲的古文明皆把羽蛇神当作主神加以崇拜,但奇怪的是,在这些古文明的传说里,羽蛇神是外来神祇,相传此神通晓所有魔法的奥秘,远洋抵境传授各式各样的技术,如教人量度时间和观测星晨,提高了当地文明的层次。而这名神祇虽属外来者,但并未受当地「本土派」排斥,反而奉为上神,譬如著名的墨西哥的契琴伊萨金字塔,就是为了纪念羽蛇神而兴建。

这名远洋而来的羽蛇,与在中华吃了败仗有家归不得的应龙,可有什么关系?

看到此,你可能认为,把天南地北的羽蛇神及应龙拉为一谈,未免太牵强。然而除了造形肖似外,有一派学说声称,中美洲的文化,乃由华夏的殷商末代传过去的!(相关旳线索与论据太冗长,唯有又开期票N回后分解)

除了中华、美洲不约而同出现「翼」+「蛇/龙」的异兽形象,另一个古文明--埃及,同样可找到形象类近的神祇。首先是蛇神瓦吉特/艾德乔(Wadjet/Edjo),牠有时单纯以蛇(埃及眼镜蛇)的形象现身,有时则是拥有鹰翼的蛇。究竟这种「鹰蛇合形」,在埃及文化中有什么含意?

不妨看一看古埃及初期王国时代的「蛇王碑」(Stela of King Djet,3000 B.C.),上方刻了一只老鹰,以侧面之姿站立,普遍解释为代表保护王室的太阳神荷鲁斯(Horus);而下方圆柱象徵国王的宫殿,柱子上端有一条蛇,学者认为代表王朝的国王。虽然此碑的鹰、蛇并未合一,但在太阳神「拉」(Ra)的神话中,可以探索内里意涵。

古埃及太阳神巡游冥界故事里,太阳神Ra的形像是头顶由眼镜蛇盘绕的鹰头。话说Ra每天巡游冥界,须经过被喷火巨蛇把守的12道关卡,其中最危险的第七道是由巨蛇Apophis控制,Apophis为阻止太阳神前进而饮乾地下尼罗河的河水。保护Ra的是一位女蛇神,Ra强迫Apophis吐出河水并杀死了它。后来Apophis复活,并埋伏在路上攻击太阳神,Ra于是将太阳眼化为一条竖起的眼镜蛇以保护自己。从此祂的鹰头便由眼镜蛇盘绕。

从上述故事中,可见到鹰蛇合一的神话蓝本:原来鹰蛇之所结合,起先是因为鹰、蛇相争,鹰引入外援的另一条蛇,后来才合而为一:

鹰vs蛇 → 鹰+蛇

那么,如果本文继续「牵强附会」下去,有没有可能找到埃及蛇神与应龙的某层面上的牵连?

回说黄帝大战蚩尤一役中,表面上是龙(应龙)对战牛兽(相传蚩尤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但挖深一层,蚩尤为炎帝之后(《黄氏逸书考》辑《遁甲开山图》:「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而炎帝则是龙之血脉(《史记·五帝本纪》: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亦即是说,蚩尤很有可能也是龙的后矞。大战过后,炎黄并称,人所共知了。

解拆至此,应龙战蚩尤,某种意义下也是:

龙(鹰) vs 龙 →鹰+龙

附会游戏到此为止。下次让大家看看全球龙族的相类特徵。
  
(#真龙传说 系列8。列宇翔著,版权所有,欢迎转载保留连结,请勿盗文。)

资料来源: https://www.facebook.com/cynicalidea/posts/955062334561601


真龙传说 9

全球龙族大联盟

细究全世界的民间传说与神话,都出现龙的模样,而且堪称大同小异。当某国的学究仍在胶柱鼓瑟之际,外国已有人隐隐然突破盲点,从另类角度思考「龙」究竟是什么一回事。

笔者几年前看过一套Discovery Channel的《真实猛龙──科学的假设》(The Last Dragon), 该节目从自然史角度,想像并推论「龙」这种传说中的非凡生物,历来如何在世界各地演化成不同的龙种,各种龙如何因应生存环境,发展出独特的适应力与行为。譬如中国龙.该节目便推想为一种生存于水里的龙,是西方火龙的远亲。

(延伸话题:这节目大家可在YouTube上找到。其中关于中国龙的一截片短,曾被人抽出来,可能是内容农场,指称为有人拍摄到中国龙云云)

该节目的构思颇为大胆新颖,但我想指出的是,在各民族口耳相传的龙传说里,其实「龙族」们的差异并不大,远较今天大家所认知的更为相似。笔者一系列<真龙传说>文章,正正在探讨此点。

全球龙族,大体上均居于水里、懂喷火放毒、狮足鹰爪、长角、有些晓飞(部份有翼)、有些只懂在水中兴风作浪、有一类以蛇形的身躯为主干,另一类以犹如野兽的身躯示人。有些更懂幻化,譬如由某种生物演化为龙,再幻化为人等。

根据这些传说,笔者制作了两张比较表,虽然此表仍很粗略,旨在更清晰地引发思考:看见如此多的共同特徵分布,你是否仍坚信「一切只是巧合」?

当然,要拗的话,确是仍有大量疑团可以争论,照旧,慢慢逐一去谈。

本文先补充几点:
一、为何笔者把麒麟归类为龙族?
我认为,「龙」只是一个泛称,不同民族操不同语言,见到相类的事物(或接触到这种文化),难免赋与不同的称呼。

故此,中国有麒麟,亦不妨视为兽形的龙。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常与龙马混淆。公兽为麒,母兽为麟,据说能活两千年。性情温和,身上虽有可攻击敌人的武器,但不伤人畜,不践踏昆虫花草,故称为仁兽。

麒麟的首似龙(《麒麟赋》: 霞明龙首),形如马,状比鹿,尾若牛尾,背上有五彩毛纹,腹部有黄色毛。麒有角,其中一角生肉,麟无角,口能吐火,声音如雷。(留意「口能吐火」此特徵;至于声音如雷,容后再谈)

明代沈德符说:「龙极淫,遇牝必交。如得牛则生麟,得豕则生像,得马则生龙驹,得雉则结卵成蛟,最为大地灾害。」原来麒麟可能由龙杂交而来,怪不得。(虽然未知何以牠不列于「龙生九子」之列)

而根据新巴比伦时期建造的巴比伦城伊什塔尔城门(公元前6世纪)上的浮雕显示,有一种叫怒蛇的「龙」,形象近似麒麟,其头部、颈部和躯干都覆盖著蛇鳞,前足为狮足,后足为鹰爪;头顶长角,尾部有蝎尾针。

二、有关蛇与龙
欧洲各语言中,无论是属于拉丁语族的义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还是属于日耳曼语族的德语、丹麦语等语言中,「龙」一词都有著类似的词根。英语中的「dragon」一词的使用可追溯到公元13世纪,与法语中的「dragon」一词一样,来源于古法语中的「dragon」。后者则源自拉丁语中的「draconem」(主格:draco),而「draco」一词则是源自古希腊语中「drakōn」(δράκων,所有格:δράκοντοϛ drákontos)。在拉丁语中,「draconem」也可以指巨大的蛇,而在古希腊语中,「drakon」则指巨大的海蛇或海中怪兽。

在圣经里,但的父亲雅各临终前的预言是:「但必判断他的民,作以色列支派之一。但必作道上的蛇,路中的虺(音灰),咬伤马蹄,使骑马的向后坠落。」(创世纪49:16-17)。

虺,在英语圣经里,是"the horned sake",即是长角的蛇。

另外,在一本十三世纪以阿拉伯文写成的动物志《心之欢愉》(Nuzhatu-I-QuIUb, Hearts Delight )里提到,当蛇遇到特定际会,则变成龙。 请留意这与中国「鱼跃龙门」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处。

(#真龙传说 系列9。列宇翔著,版权所有,欢迎转载保留连结,请勿盗文。)

资料来源: https://www.facebook.com/cynicalidea/posts/958238787577289


真龙传说 10

龙是鳄鱼吗?
--兼谈几种原形论

过去多篇中,笔者横向比较全球龙族之异同,试图找到彼此「失落了的关系」,少不免要处理一大问题:如果中华龙/西方龙「被证实」是独立衍生,过程中又找不到受外来因素影响的证据,某程度上便可说明其独特性;换言之,虽然中、西方龙拥有大量雷同特徵,也只好说一句「巧合」来close file。

所以,我们不得不看看学术界的「专家」有何观点,尽管这是相当沉闷枯燥之举,尤其对想像力丰富的神秘文化爱好者来说,要与一大堆正经八百的学说纠纒,简直浪费生命。以下我会尽量写得简单浅白一些,意图让大家明白个中来龙去脉。尽力啦。

首先,在学术界,「龙」是幻想出来的文化产物,对学者专家来说,这几乎是无可置疑的共识(你很难找到主流学者提出太石破天惊的理论)。而中国学术界更公认:现今我们看见的中国龙造形,大体上晚至宋朝才成形。那么,中华龙的实质、龙神话的起源,又是什么?

曾经何时,中华龙由不同民族的图腾综合而来的「图腾说」,是知识份子的「常识」。北宋时,有人提出一种画龙的规范,指龙「其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则「龙有九似」的传统,曾令图腾说一度占尽上风。

可是这学说其实颇为牵强(参看笔者的<龙图腾说:几分猜想几分真相?>);事实上,内行的专家大多也不满此说,故数十年来陆续有人提出龙是马、龙是鳄鱼、龙是蜥蜴、龙出于闪电等等等等,N个答案,看来各有道理,但往往互相矛盾。

于是乎,1999年8月下旬,在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举办的「龙文化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上,学者综合了五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

扬子鳄说:早期龙形象多为巨头宽吻,身上有方形纹理,同扬子鳄的生理特点一致。
蜥蜴说:强调龙的再生和富于变化的特点。
祖型多元说:有鱼龙、鳄龙、猪龙、马龙、牛龙、雷龙、云龙、龟龙。
历史形态说:主张不同的龙形象属于不同时代。
心理结构模式说:龙的原型是一种状态,一种意象,由人类早年的记忆积淀而成。

这些研讨会,大家灌水吃饭,最后当然没有结论,公说公有理。当然,发展下来,总有一两个学说较易为人接受,稍为多人提及,便渐成为主流。其中隐然在学术界跑出的,便是「鳄鱼说」。

譬如何新在《龙的研究》里,从文字学、音韵学、文物,结论是食人巨鳄(湾鳄),但更多学者认同是扬子鳄。他们的理据何在?

原来,扬子鳄有秋天隐匿,春天复醒的冬眠习惯,故此牠常于雷雨交加之际出现。古人每见扬子鳄与雷雨同时出现,雨下自空中,因此想象它能飞翔。另外,部份学者认为,早期龙形象多为巨头宽吻,身上有方形纹理,同扬子鳄的生理特点一致:
1、披满鳞甲的身躯。
2、长颚大口和位于头顶的翘鼻。
3、锋芒毕现的锥型尖牙。
4、大而圆的突起眼睛。
5、粗壮的长尾。
6、强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
7、有横条纹的腹部。

所谓「早期龙形象多为巨头宽吻」,我容后反驳。

---

我们不妨先看看专家们的其他理据。其中有些学者尝试从音韵学、语言学中寻找答案:

例如刑公畹认为,台语「龙」实际上是汉语「鳄」字的同源词;又例如黄博全《龙图腾复音语》说:在「龙图腾与复音语的研究系列」中我已充分证明上古人本操「复音语」、奉「龙」为「图腾」,龙即是「鳄」。

他的理论如下:上古人本操复音语、奉龙为图腾,龙即是鳄。相传女娲抟黄土造人,实即最原始的图腾名,女娲音叶呕(小儿语也)、弄瓦(生女)、黎元(百姓)、你我、龙吟、李耳(虎也)、蝾螈(蜥蜴)、蝼蚁、鶆鹞、凌云、老鹰,倒装为卧龙、应龙、嫛婗(人始生)、吾侬、蚴蟉(龙貌)、蚵蠪(蜥蜴)、婴蜺(虫名)、腽肭(海狗)、、鸥鹭、幽灵、魍魉等,分化出鳄、龙两音。

是否看得一头暮水呢?人是很易被「专家」所「抛窒」(唬倒),当一大堆术语扑面而来,难辨真伪下一般人往往倾向相信。这里笔者亦无意细辨个中是非,只想说,这类音韵游戏,不同专家去操弄,经常得出不同结论。

例如王小盾在《中国早期思想与符号研究》提出:

上古汉语中,「龙」字的读音与藏语一致,古汉语龙字的词根是"rong",从它的谐声情况看,声母应当有两个:b-和g-,所以上古「龙」字可以拟音为「brong」,和傣语的「龙」读音正好相同。如拟音为「grong」,这又和苗语「龙」的读音相同。与此对应,藏语「龙」也有两读,一读为「brug」,一读为「glu」,正好与上古汉语「龙」的两种读音分别符合」。

这两种读音,反映了龙的两种形态:一是早期无角的形态,二是晚期有角的形态。无角之龙又称「虬」,上古音是「glu」,和藏语表示水中之龙的「龙」字读音一样。

又例如,力言「龙」是古人见到天上的行雷闪电而生的想像,「专家」也从音韵上考据:

《太平御览》卷929引《说卦》云:
震为雷,为龙。
《山海经·海内东经》云:
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

《淮南子·地形篇》云:
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山海经》云:
雷泽有雷神,龙首人颊,鼓其腹则雷。

「专家」认为, 古人把「龙」和「雷」联系在一起记载,「龙鼓起腹」就会发出「雷」鸣般的叫声,说明「龙」名是仿「雷声」而取的。他们由此想像:大旱之际,人们站在田间,百无一计,此时,天空中传来「隆隆」的雷鸣之声,云中金蛇狂舞,甘霖突降,人们欣喜若狂之情可想而知。久而久之,人们把雷雨现像称之为「隆」,文字出现后,继而用「龙」加以代替。这或许也是中国祖先将龙作为图腾的一个原因。(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世界知识出版社期刊中心)

----

我不是说「专家」所言完全没有根据,但有时实在推演太过,其「断估」的程度较神秘学研究者有时还要离谱。譬如上述说「人们把雷雨现像称之为『隆』,文字出现后,继而用『龙』加以代替」,根本没有参照「龙」古字的演变,完全是想当然式胡扯。即使其他的理论较「硬净」,没有那么离谱,我也要问一句:音韵上或许出现这线索,但其他方面的证据呢?文献呢?实物呢?

考古学上有所谓「三重证据」法,即将历史文献、考古史料、口述历史三者结合。而所谓考古史料,便是从地下出土的新材料(实物)。

很可惜,持「龙是鳄鱼说」的专家,大体上也没有什么文献上或实物上的证据。所谓「早期龙形象多为巨头宽吻」,我找来找去也不知他们的根源何来。后来在一幅龙演变推测图中,看到这样的图像(图1、图2),大概是一些石刻或青铜刻的临摹吧。单看这两幅图,诚然是非常肖似鳄鱼的,可是究竟他们凭什么认定这就是「龙」的原形,而不是单纯的鳄鱼描绘图?

事实上,龙的「出土文物」,从距今约六千年的红山文化(图3:1971年内蒙古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玉龙)、大汶口文化的C字形玉龙,到商代的青铜龙纹(图4),不难见到其形象经历了由粗简到精细的过程。普遍认为,龙经历夔龙期(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期,经商周,延续到秦汉)、应龙期(概念很早,早见于商周,但作为艺术分期的应龙,可能始于秦盛于汉,延续到隋唐)、以及黄龙期(始于唐宋,辽、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础,盛于明清)。

但无论怎样演变,龙的主要形像还是与蛇比较接近,战国时期的雕刻和挂件设计上体现出来的龙,与红山文化的玉龙相差并不多。而且这演变与「龙」字的演变,是较为吻合的(图5)。(有关龙与蛇的关系,请参看拙文:<龙与大蛇的全球化现象>)

一口气写此至,累死了。简单总结如下:

-龙是鳄鱼说,虽然一些专家提出甚为刁钻的理据,但这种学术游戏,不同学者得出不同的结论,顶多能视为参考,不能当作「真理」。

-龙是鳄鱼的理论,与文献、出土实物、文字演变甚不相符。

-目前「专家」对中国龙的实质与原形提出大量理论,虽各有依据,但也有疑点,学界没有所谓的「共识」或「公论」。

-「专家」的所谓硬派学术研究,较诸神秘学爱好者的「大胆假设」,可谓好不了多少,偏见屡现,牵强起来,更是惨不忍睹。

-故此,专家之言,参考即可,不必尽信。(按:同理,不必信我,也不敢自诩专家)

预告:在芸芸原形论中,笔者本来颇为看重「肧胎说」,直至后来看到一则涉及更古早的考古证据,结合一直以来自己的推敲,又衍生不同的想法。

(#真龙传说 系列10。列宇翔著,版权所有,欢迎转载保留连结,请勿盗文。)

资料来源: https://www.facebook.com/cynicalidea/posts/962146473853187


真龙传说 11

龙之本质:考古学的线索
--胚胎崇拜与龙虎升天观念

探索龙的底蕴,笔者试图以横向比较来「突破盲肠」(台湾的朋友:此乃港式潮语,意为突破盲点)。当然这方法堪称离经叛道,不为主流文化界所接受,但没相干在下又不是写学术论文,管他们那么多!

至于纵向的研究,亦即为龙寻根,历来已有大量专家、学者孜孜不倦去做。无他,这群人自称龙的传人嘛,连龙的「来龙去脉」也搞不清又怎好意思呢?大量的资料摆在案头,虽然我对「专家」之言时有怀疑,但总不能如此傲慢看也未看便一句抹杀。之前已概括为大家介绍了学术界这些年来在搞什么,也扼要分析了「龙是鳄鱼说」、「龙是综合图腾说」这些主流说法并提出本人的质疑(其实还有很多理论,如龙是马、龙是蜥蜴、龙是闪电等,有机会再谈),来到这一篇,想谈谈一些笔者相对较为认同的理论。

咦,这篇岂不是又好闷?放心,我会谈及这些观点与神秘文化扯得上关系的地方。

为龙溯古,不妨先看看商代以前的出土文物。早在1970年代,内蒙古出土一款「C」型玉龙,经考古勘查确认属于距今约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

其后的考古陆续发现,由红山文化以至夏商文明出土的玉龙,都有大头曲尾、首尾相接作环状的相同特徵。有些人看到此造形,忽发灵感,这岂不是与生命起源的「肧胎」十分相似?(图1、图2)

例如:
-内蒙古翁牛特旗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便弯曲成"C"字形;
-内蒙古巴林右旗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猪龙」首尾相接成环状;
-山西襄汾陶寺夏文化遗址出土的「蟠龙纹」形状像蛇,卷曲成为一个圆环;

这种形态,与哺乳动物的肧胎形态颇为相像。换言之,「龙的崇拜」原来是一种「肧胎崇拜」!

持这种理论的学者也不算太少,如邱瑞中早于上世纪80年代在《内蒙古师大学报》发表《龙的始原》,根据殷周青铜器和玉器上的龙造型和龙纹饰,认为龙的原型来源于脊椎动物初期的胚胎;王小盾《中国早期思想与符号研究》认为龙的本质是「胚胎状态和孕育状态」。

他们指出,尽管龙后来演变出我们现在所见的模样,但本源其实是一种生命的崇拜礼赞。

因为中国上古时代的思想体系,是围绕太阳的运动而结构起来的,其特点是将万事万物理解为从生到死、由死复生的过程。因此,上古宗教意识的核心问题是生命崇拜(生命与太阳关系密不可分),而龙信仰则是这一思想体系的重要环节。

但单凭出土玉龙呈环状C形便判定是胚胎崇拜,实在有点武断。

当然,这派学者亦提出了一些间接的论据:
-《说文解字》中,「已」是未成形的胎儿,「子」是成形出生了的胎儿,「已」无臂「子」有臂;除子、已、字外,尚有乳、育、娠、妊等字与胚胎相关,这些字描述了胎儿出生的全过程。
-龙在十二生肖中属「辰」,辰的原始涵意是表示生命发动。
-这派学说认为太极图代表两个性别不同的胚胎合组,可见胚胎学曾对中国古代哲学有过决定性的影响。
-古人早已对胚胎解剖学有相当研究。如古代印度人正是如此,佛经《佛说胞胎经》里,细致描写了人类胚胎自构精、受胎、成人至降生的过程,经历凡三十八个「七日」。

曾几何时,笔者作如此推想:说到龙与生命的关系,我联想起「人面龙/蛇身」的上古神女娲与伏羲。女娲与伏羲的蛇身交尾而成螺旋状,恰如DNA的分子结构。如果「龙」真的在暗示肧胎,那么上古中国人对生命之源的认识,实在令人惊讶。如果没有外来生命体(外星人或神佛)的传授,较具信服力的解释,便是古人一早已掌握洞察人体的技术。这种技术,术语叫「内视反观」。

不过,龙(中华龙)的本源若是「胚胎」崇拜,这与本人的横向研究结果又有点不符,曾一度令我相当困惑。

后来接触到另一些考古资料,才豁然开朗:

1982年5月,阜新地域文物普查队在阜蒙县沙拉镇查海村发现了一座古代村落遗址。到了1990年,考古队发现了龙纹陶片。类龙纹共发现两块,直径约10厘米,一块为龙的尾部,一块是龙的腹部。尾部弯曲上翘,腹部回跌盘旋,并以浮雕手法表现压印鳞状纹饰。

如果拿这龙纹陶片与后来的周代铜盘上的蟠龙图作比对,不难发现这造形很可能是一脉相承。(笔者按:那蟠龙图,望真一点,说盘蛇也无不可。亦即是说,环状的龙文物,未必一定是胚胎,也可能是「盘蛇」。)

苏秉琦教授认为,阜新查海是红山文化的根系之一。中国文明起源,北方先迈了一步,查海七、八千年的玉器就是证明,查海遗址时间比红山文化早一个阶段。

教世人触目的还在后头。1994年9月,在阜新查海遗址的挖掘中,遗址的中心部位,紧靠大型房址地南侧,墓地上方,出土了一条的长19.7米,宽1.8-2米的龙形石堆塑,全部用红褐色大小均等的石块堆塑而成,头南足北,饰有云带。龙形昂首张口、弯身弓背,尾部若隐若现(图3)。

考古专家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原辽宁考古研究所所长郭大顺等集体鉴定这是一条龙形堆塑,遗址经碳14检测,距今8000年。这是目前在中华发现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的龙形文物,证明中华龙源于八千年前的辽河流域。

这发现,反而与笔者的「横向研究」完全没牴触。本人认为:在全球的龙神话里,龙拥有多种共同特徵,其中「长蛇躯干」是一大特徵(参看真龙传说6、7、9)。而原来,八千年的辽河流域已出现这种龙的形象!

如果你觉得一堆石块堆塑不足以证明那便是「龙」,不妨看看河南濮阳西水坡的蚌塑龙虎图。

1987年,濮阳西水坡发现一处墓葬,墓葬的主角身旁有两只以蚌堆砌而成的「动物」,专家命名为「蚌塑龙虎图」(图4,5)。该文物距今约有6400多年。

墓主东边是蚌龙,西边是蚌虎,北边是用三角形蚌塑和两支人胫骨代表的北斗。由于北斗的存在,显示它很可能是一组关于天象的符号。

有人曾用消除岁差的天文学计算方法求得了6000年前星图,发现它和濮阳蚌塑龙虎图所反映的天象是基本吻合的。

从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来看,商代的人已有丰富的天文学知识。而濮阳墓葬更证明,早在六千年前的上古人已对天文观测发展出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濮阳墓葬中还另有两组蚌塑图:一组在45号墓南去20米处,作合体龙虎的形象;同一躯体,北边是面向西方的虎头,南边是面向东方的龙头;龙虎背上有一只鹿,龙的头部则有一只蜘蛛和一块石斧。

另一组再往南去25米,作人骑龙、虎奔走的形象。虎在北边,头朝西方;龙在南边,头朝东方,龙身上骑一人。

考古学家张光直解释,这种形象所表达的是墓地主人乘龙虎升天。按照道教的说法,有道行的人和借著龙、虎、鹿三蹻的脚力,上天入地与鬼神相交。可见道教龙虎观与古老的乘龙虎升天的观念有渊源。

上古的龙虎图,大多藉青铜器保存下来,这种组合纹饰于商代青铜器处可见得到。如在河南郑州北郊小双桥出土的一件青铜建筑构件,其纹饰便有龙虎合像图。

而濮阳墓葬蚌塑图更证明上古的人已建立了以龙象徵东方和春季标志星、以虎象徵西方和秋季标志星的观念,与当时的历法和天文观测相对,说明古华夏人已有重视春、秋二分的系统,并相信龙虎是人赖以升天的媒介。

来到这里,简单总结一下:

-中华龙,诚然在「演化」过程中,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增加了一些元素(龙有九似),但原初的龙,早在八千年前,其造形已与现今的中华龙甚为接近,那些硬指龙是马、龙是鳄鱼的理论,可以休矣。

-就算红山文化的玉龙有胚胎的含意,也不代表它便是龙的本质。

-由于后世流传有青龙、白虎并列的概念,所以濮阳蚌塑龙虎图的「龙」,很难说它不是龙。

-有些专家硬指濮阳蚌龙是鳄鱼。真好笑,请看看(图6)的身躯曲线与长度,那门子像鳄鱼呀?

-龙与星宿观测的关系,很值得研究者留意。

(#真龙传说 系列11。列宇翔著,版权所有,欢迎转载保留连结,请勿盗文。)

资料来源: https://www.facebook.com/cynicalidea/posts/964870913580743


真龙传说 12

世上存在「真龙」吗?
--驯龙、乘龙、目击的记载

小时候学成语,相信好多人也听过「叶公好龙」的故事。话说楚人叶子高甚喜欢龙,天龙知道了,专程到叶公家的窗口窥视。叶公见了真龙,却吓到面无人色。

特意以此成语自警与自嘲,如果有朝一日一条活生生的龙出现在眼前,希望在下不会吓到面如死灰、屁滚尿流。因为来到本篇,笔者想探讨的是:世上真的有龙吗?

动画电影《驯龙记》里,身为维京人的主角本来志愿为屠龙好手,但机缘巧合下捕捉了一条龙,人龙之间建立起友谊,他从此明白杀龙并不可取,驯龙是可取之道。

别以为驯龙此概念只出于幻想作品。华夏古时,明文记载古人驯龙!春秋时《左传》记载了魏献子和蔡墨的对话。蔡墨提到,帝舜在位时,一位叫董父的人,因善于驯龙,其族赐名「豢龙氏」;到了夏朝,刘累善于养龙,其族赐名「御龙氏」。他还引《周易》指出,龙在古时想必甚为常见,若不是古人与龙朝夕相见,怎能有如此细致的描写?

魏献子提出疑问:那为何现时已见不到龙呢?
蔡墨回答:因为昔日负责驯龙的官职已遭废弃,龙难以生存。

我们不妨看看《竹书纪年·太昊庖羲氏》,这本书称太昊伏羲氏「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大庭为居龙氏,造屋庐。浑沌为降龙氏,驱民害;阴康为土龙氏,治田里;栗陆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流」;「以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是谓龙师而龙名」。

可见伏羲族与龙的关系何等密切,说不定当时龙仍未灭绝,伏羲族便是专门养龙的专家。

《遁甲开山图》更为后世留下了养龙的「农场」所在:「绛北有阳石山,中有神龙池。黄帝时,遣云阳先生养龙于此,为历代养龙之处。」

于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物,专家赫然发现了古人驯龙的图像。日本学者梅原末治在一件战国时期的蟠螭豢龙纹青铜卣,见到有人执鞭御龙。(图1)

那么,「龙」该如何驯养? 《列仙传》如是说:

「骑龙者,于池中求得龙子,状如守宫,十余头,结庐而守养之,龙大稍去。后五十余年,水坏其庐。一旦,骑龙来。」

原来龙可结庐而养,而且还懂得报恩。

「马师皇黄帝马医。有龙下,垂耳张口,师皇针其唇,饮以甘草汤而愈。后一旦负皇而去。」

有条龙受伤了,幸得师皇以针药治好,龙便背负起恩人离去。

龙带人往哪里去?这令人联想起黄帝乘龙升天。《史记·封禅书》记载: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须号。」

原来,龙除了可驯养,还可用来当作座骑!(飞云:龙神丸!!〔图2:动画《魔神英雄传》〕这里看不明白的朋友请自行略过。)

我们再看看《山海经》,不难发现但凡有一定身份的重要人物,出入皆要乘龙:

《海外南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图3)

《海外西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

《海外西经》:「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海外东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海内北经》:「纵极之渊,……冰夷人面,乘两龙。」

《大荒西经》:「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

《海外南经》:「北方禺彊,人面鸟身,践两青蛇。」(郭璞注):「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

有些专家认定,龙可养可骑,应当是鳄鱼,方面笔者早前己探讨并质疑。(最近在读一本磗头书《龙史》,作者是故宫博物馆的研究员,他也从文字演变、文物、文献驳斥龙为鳄鱼说。我在写完反鳄鱼论后才订到这本书,里面的观点将来再讨论。)

那么,龙会否「真有其龙」?古代无数文献里,原来藏著不少百姓目击龙的记录。本文开首提到,蔡墨说后世因驯龙官职弃失而不见龙,但从下面的记载来看,事情又未必尽然。(注:下面的古文,皆出自内地博客赵自强的整理)

《后周书》记载:「大象中,荣州有黑龙见,与赤龙斗于汴水之侧,黑龙死。」

《隋书·五行志》:「梁天监二年,北梁州潭中有龙斗,喷雾数里。」

《北梦琐言·石晋龙斗》:「石晋时,常山帅安重荣将谋干纪,其管界与邢台连接。斗杀一龙,乡豪有曹宽者见之,取其双角。」

《隋书·五行志》:「大同十年夏,有龙夜坠延陵人家井中,明旦视之,大如驴。」

《隋书·五行志》:「后周建德五年,黑龙坠于亳州而死。」

《清史稿·灾异志》:「咸丰三年十一月,西宁西纳川降孽龙,臭闻数里。」

以下的文献记载得更详细了。清代袁枚《续子不语·龙诛龙》说:「乾隆辛亥八月,镇海招宝山之侧,白昼天忽晦冥,有两龙互擒一龙,摔诸海滨,大可数十围,如人世所画龙状,但角颇短而须甚长。始堕地,犹蠕蠕微动,旋毙矣,腥闻里许。乡人竟分取之,其一脊骨正可作臼,有得其颔者市之,获钱二十缗。」

《太平广记》第425卷引《录异记》,民众甚至见到一大群龙:「蜀庚午岁,金州刺史王宗郎奏,洵阳县洵水畔有青烟庙。数日,庙上烟云昏晦,昼夜奏乐。忽一旦,水波腾跃,有群龙出于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牛马驴羊之形。大小五十,累累接迹,行入汉江,却过庙所。往复数里,或隐或见。三日乃止。」

《西京杂记》:「瓠子河决,有蛟龙从九子自决中逆上入河,喷沫流波数十里。」

《南史》:「梁江陵城壕中,有龙腾出,焕烂五色,竦跃入云,六、七小龙相随去。」

西汉末年,一部专门述记奇闻异事的书,名为《别国洞冥记》,甚卷三记载:「 西域献火龙,高七尺,映目看之,光如聚炬火。」

《唐年补录》记载:「唐咸通末,舒州刺史孔威进龙骨一具,因有表录其事状云:州之桐城县善政乡百姓胡举,有青龙斗死于庭中。时四月,尚有茧箔在庭,忽云雷暴起,闻云中击触声,血如酾雨,洒茧箔上;血不污箔,渐旋结聚,可拾置掌上,须臾,令人冷痛入骨。初,龙拖尾及地,绕一泔桶,即腾身入云,乃雨,悉是泔也。龙既死,剖之,喉中有大疮。凡长十余丈,身尾相半,尾本褊簿,鳞鬣皆鱼,唯有须长二丈,其足有赤膜翳之,双角各是二丈,其腹光白龃龉。时遣大云仓使督而送州,以肉重不能全举,乃剸之为数十段,载之赴官。」

到了民国,一部《华亭县志·灾异说》也记述:「民国二年癸丑秋八月,望南区吴家堡椿林寺后沟西岩崩陷,裂隙如屋,崩岩似城,崩时雷电风雨大作,有龙缘东山飞去,长四五丈,金光遍体,过处山草尽偃,崩岩石上多呈矿质,灿烂映日,人多见而拾之,余亦亲往观查焉。」

---
看到这里,最令人疑惑的是:倘世上真的存在「真龙」,何以近代完全不见任何尸骸、化石、标本或由现代科技留影?
我们不妨先看看一则「流料」(图4)

网络曾经出现一则都市传说:

「柬埔寨吴经理传来的:不是亲眼看到我也不相信,今天晚边来龙山上空乌云大片,怕下大雨,我和几个朋友从来龙山下来,突然一道闪电过后,我抬头一下,我的妈 呀,发现一个不明飞行物穿过乌云,很像传说中的龙,本来我还在想是不是幻觉,我们快到山下时就有很多人在说,来龙山上空掉下来一条龙,受伤很严重,被附近 居民带回家,我和几个朋友跑那人家里去看了,肚子受了重伤,现在正在联系电视记者中。」

笔者告诉你,真相是:这条「龙」,其实是2014四川美术学院的毕业作品展,名为[1934.8.8]。

在日本大阪市浪速区的瑞龙寺,据称收藏了真龙标本(图5)。该标本身长约1公尺左右,头上有角,嘴边有长须,眼形巨大,后脚 短小,蛇状的背脊,全身附有鳞片,被涂满金漆,经过防腐过程而保存下来。

据讲,在日本明治十一年幕府时代,有一条小龙由中国输至日本,而在大约三百七十多年前,由一名日本商人从中国某港口弄到手,再转让卖给了万代藤兵卫做为收藏。万代藤兵卫是有名的收藏家,后来将龙捐给了日本大阪市浪速区瑞龙寺,还做了一个箱子,叫「升龙箱」。

这具「标本」,可想而知,瑞龙寺当然不可能供外界的动物学家作深入研究,如验DNA什么的。我们单凭图片,甚至亲身飞往大阪观摩,恐怕也得不出什么结论。

瑞龙寺还收藏瞭如美人鱼、河童等标本,皆是由富商万代藤兵卫所捐赠。

笔者只能说,如果这是真的,那万代藤兵卫实在太厉害了。有钱人的所为果然与大家不一样。

不过,虽然日本人做假的「段数」远不及强国人民,但这些标本我还是不会轻易相信的。希望知情的网友能提供更多资料。

最后提供一张剪报,大题是「蛟类涸毙」,看似是一张颇有历史的旧报纸所剪存,笔者尚未仔细寻找背后的故事,先列在这里,权作补充资料。

鉴于「真龙说」始终缺乏最关键的证物,下次笔者再探讨其他可能。

(#真龙传说系列 12。列宇翔著,版权所有,欢迎转载保留连结,请勿盗文。)

资料来源: https://www.facebook.com/cynicalidea/posts/967359569998544


龙与恐龙的隐秘线索(上)

真龙传说 13

研究东方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颇有趣的现象:中国龙主要以长蛇躯干为主体(有角是最典型的龙;无角的包括螭龙、蟠龙、虺龙、蛟龙),但旁枝的「造形」.也有鱼龙、象鼻龙、玄武龙、天鼋龙、猪龙、马龙等等,如鱼龙是龙头鱼身、天鼋龙是龟形的龙……似乎古华夏人对于把一切都归入「龙」的家族,非常乐此不疲。

为何有此现象,有些专家提出「祖型多元说」试图加以解释:这是因为龙是由不同的动物图腾.经过很长时间演变、综合,而成为今天所见之龙的形象。(这类理论的是非,拙文真龙传说3,7,10,11已略作讨论,暂不赘。简单来说,我不甚赞成学院派所建构的大部份理论。)

重重思维迷雾里,适时运用逆向思考,说不定有所得著。笔者有种强烈感觉:「龙」,似乎很早很早已存于古人心中(从考古的证据来看这种猜想应该正确),不晓得他们是口耳相传一代传一代谈及龙的事迹,抑或在集体潜意识中深深埋下龙的印象,总之,上古先民的观念里,龙是实际存在的。

但是,谁也没有真正见过龙;可能有人见过,却为数不多;又或者,见过龙的人已不存世(参看真龙传说12魏献子和蔡墨的对话)。总之,自古相传有龙,古人也听闻若干龙的特徵,但又不肯定什么东东才是龙。于是乎,东家的陈某见到一条怪鱼,便说是龙;西家的李某见到鳄鱼,也说是龙。所以才会出现主流以外的各种龙造形。

至于为什么早在八千年前的辽河流域、六千年前的濮阳墓葬、五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所出现的龙皆是长蛇躯干(往往带角),恰恰与后来明、清朝较「近代」的演变造形一脉相承?笔者无责任猜想:古代有一些人/族群,掌管了远古的知识,他们操控了龙的话语权,并以神话、文字、图像把龙之意识留存下来,直至如今。

这族群,于上古,叫「巫」!

至于在笔者的研究里,东方与西方的龙,有太多隐密的相似点,并不像主流学说般毫不相干。至所以出现此神秘现象,离不开几个可能性:第一,龙曾经真实存于世上,全球不少人类曾目击此异兽,并各自在传说中留存下来。后世东、西龙出现差异,只因「龙」拥有不同品种,远古东、西方人见到的「龙」不一样,自然有大同小异(或大异小同)的记述。

第二个可能性:世上本无龙,纯属人类幻想创作。要解释东西方龙的雷同,皆因:1) 完全是巧合;2)上古文明早有交流(一支神秘族群在四方奔走活动);3)所有文明皆来自同一源头,是为「文明同源说」。热爱神秘学的读者、网友,看到这里,应不难发现亮点了:是的,龙的探讨之所以有趣,正正在于牠可贯串多个神秘学的大话题。

先回头看看第一个可能性。如果世上曾存在「龙」这种异兽,牠究竟是什么?
世上是否曾经存在一种生物,于地球有重大「地位」,谁也不敢忽视,但后来又失去踪迹?答案呼之欲出,是恐龙。

有没有可能,龙,便是恐龙呢?

如此狂想不仅仅是笔者旳专利。大陆一位研究古华夏文化,也热衷研究龙的学者王大有也曾提出:「龙,被古人公认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还是恐龙。古人以具有四足、细颈、长尾,类蛇、牛、虎头的爬行动物为龙,这可能是古人当时见到并描绘下来 的某种恐龙形象。……或许古人见到的龙,真的就是恐龙,后来它们渐渐见不到了,才把它的同类海鳄、湾鳄或扬子鳄与其视为一类,加以崇拜。」

为何个别学者有此怀疑?(作者按:他们仅是略有怀疑,我未曾见到有人提出论据),因为在少数出土文物中,赫然见到犹如恐龙的生物形象,例如汉代墓室龙画(图1);又例如1978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曾侯乙编磬(图2),磬两旁的「龙」,与史前真实的生物「长颈龙」何其相似。

但是,主流学说不是指,恐龙早于六千五百万年前已灭绝,人类不可能接触得到吗?

偏偏,这种恐龙遗物在全球各地皆有发现,日本人南山宏便撰写了一本书搜罗大量例子(台译:《超神秘X档案:恐龙新证据》,大陆译《图解未知世界︰不可思议的恐龙遗物》),企图指出人类和恐龙曾经共存。

这方面的讨论,近来在华文网络的面书群组里也渐渐得见。说起来也真邪门。

据笔者瞭解,个中例子真假夹杂,本来颇影响其可信性,但你不妨细心想想:即使当中仅有一、两宗为真,即足以颠覆人类对恐龙,乃至人类发展史的认知。

但即使如此,也不能说明恐龙与「龙」有所关连。笔者下篇将提出更多「线索」(实在称不上证据),供大家参详。

(真龙传说系列13。列宇翔著,版权所有,欢迎转载保留连结,请勿盗文。)

资料来源:https://www.facebook.com/cynicalidea/posts/973850559349445


龙与恐龙的隐秘线索(下)

#真龙传说 14

全球「龙」家族里,我们不难发现几款「经典」造型,为方便区分,笔者把牠们粗分为三款,这里用简单数百字再重温一次。为何这么啰嗦反覆提及,阅毕本文你自会明白。

一、拥有圆状的修长躯干,犹如大蛇,活在海里的龙:这包括螭龙、蟠龙、虺龙、蛟龙;西方原始意义的Dragon (拉丁语draconem指巨大的蛇,古希腊语drakon指巨大海蛇或海中怪兽);印度神话阿难陀(Ananda-sesa);西方的利维坦(Leviathan)。以上这些「龙」主要以水为活动范围。比较特别的是我们熟悉的青龙,牠虽然没有翼,却懂得飞,我们先把它视作一种例外。

二、同样拥有大蛇躯干,但多了翅膀的龙:这包括中国的应龙;希伯莱神话的Seraphim(《以诺书》里Seraphim的意思是大蟒,拥有四肢与六个火焰之翼);美洲羽蛇神(Quetzalcoatl);埃及蛇神(Wadjet/Edjo)。

三、拥有犹如巨型蜥蜴身驱、或像大型走兽的龙:这包括较典型的西方龙如北欧贝奥武夫之龙、威尔士红龙白龙;巴比伦的怒蛇(Mušhuššu);中国的麒麟、部份中国龙(如唐朝鎏金铜走龙)。

上篇提出一种狂想:龙,与恐龙,会否有什么隐密的关系?不转弯抹角了,笔者怀疑,上述的三种「龙」,竟然可以分别与几类「恐龙」相互对应!

这里所说的恐龙,仅是笼统的说法。生物学上,恐龙指四肢直立于身体之下,而非往两旁撑开,牠们出现于晚三叠纪卡尼阶,持续生存到晚白垩纪马斯垂克阶的爬行动物。同期的史前爬行动物,如翼手龙、鱼龙、蛇颈龙、沧龙、盘龙类等,科学分类上均不是恐龙。

但这无关宏旨,本文志不在搞科普,只想探讨:世界各地的龙,其原形,有没有可能是恐龙一类的史前爬行生物?以下就是笔者一些证据不甚充足的比附,仅作抛砖引玉。

(A)就以最「典型」的西方龙为例(上文第三种),一直以来,西方龙被视为一条能喷火的大蜥蜴。无独有偶,英国古生物学家Richard Owen于1842年创作恐龙(Dinosauria)一词时,便是衍化自古希腊文,以希腊文的dino(恐怖的)和saur(蜥蜴)来命名。

神秘学知识里,「龙」是温血生物(因为牠懂得喷火?)。在20世纪初,科学家都认为恐龙和现代爬行动物一样,属于冷血动物,但自1970后,越来越多科学家提出恐龙也是温血动物的假设。许多恐龙的身上具有鳞甲,这也与「龙」的特徵相似。

居住于古代中亚地区的西徐安人,或将当地发现的原角龙化石,描述成狮子身体、大型爪、以及鹰头,且守卫黄金的生物,成为狮鹫的形象来源(维基百科)。虽然很少人把「狮鹫」归类为龙,但笔者认为牠与「怒蛇」的特徵,甚至各种龙的特徵颇有相通处(见《真龙传说9:全球龙族大联盟》的附表)。

(B) 如果说「兽身龙」的原形是恐龙,「蛇躯龙」(上文第一种)的原形便应是「沧龙」。沧龙科(Mosasauridae)是种如蛇般弯曲的海生爬行动物,活于白垩纪,古生物学家认为沧龙类与恐龙一起灭绝于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中。sauros在希腊文意为蜥蜴。

有些神秘动物学者认为,近代那些大海蛇的目击个案,其主角的真身很可能是沧龙类。当然,正如尼斯湖水怪一样,至今仍没有任何活体发现,骸骨方面,所出土的沧龙类骸骨也没有来自白垩纪末灭绝事件后的标本。

(图1)上:沧龙科的化石。下:「龙」的幻想图。

(C)单纯看造型,应龙或羽蛇神(上文第二种),最能对应的当然是翼龙。翼龙类属于主龙类,是在三叠纪时期与恐龙分开演化,但并非陆栖动物。

还记得中国龙的传说中,头上有「尺木」(龙角)的,才能升天?恰巧,自从1990年代以来的新发现化石与详细研究,发现翼龙类普遍具有头冠。

虽然,翼龙类并没有发现羽毛证据,但至少部份翼龙类覆盖者类似毛的丝状结构。
另外,随著越多的研究,证明恐龙具有更多鸟类的生理构造特徵和行为,生物学上更靠近于鸟类。

试幻想一下,一只有角,长著双翅有羽毛的恐龙,岂不是像极了应龙/羽蛇?

(图2)上:翼龙的化石。下:飞龙的幻想图。

然而,最让人抓破头脑的是:主流学说指出,恐龙早于六千五百万年前已灭绝,人类与恐龙按道理没有任何相遇的机会。

但世上疑似出现恐龙踪迹的文物实在多得吓死人。这里随便举几个例子:(图3)是纳尔迈调色板(Narmer palette)。纳尔迈是古埃及第一王朝的首位法老,被希罗多德称为「美尼斯」。传说他以武力统一上下埃及,并建都孟斐斯。该文物上雕刻了一只「怪兽」,看起来颇像长颈龙。(图4)是吴哥窟的雕塑,造型像极了剑龙。再追溯远一点,在科威特一处史前山洞,里面的壁画也可发现恐龙的图像(图5)。莫非,恐龙真的曾与人类活在同一天空下?

难道,「龙」是古人对恐龙的敬畏与恐惧,投射在神话与传说,经过无数岁月流传与创造,所衍生出来的生物?

此处带出一个疑问:如果人与恐龙曾经共存,那么究竟是:1) 人的文明史远较目前的常识源远流长得多,历史学家统统搞错了;2)恐龙一直未灭绝,只是隐匿于地球某处,偶尔现身人前遭目击?

如果答案属后者,我们该问:有没有类似的目击个案?原来是有的。

在一本名为《A Living Dinosaur》(1987)的著作里,记载了一些疑似恐龙目击个案。譬如在非洲刚果,1981年当地人发现有神秘生物杀死三头大象,目击者称此生物为(emela ntouka),根据他们的形容,作者认为emela ntouka可能是史前的三角龙或同类有角恐龙。

类似的神秘生物目击个案不胜枚举。当然我们难以确定那些生物是恐龙与否,抑或是其他未知生物,甚至难以猜测那些个案属实与否。最经典的要数尼斯湖水怪,搞了这么多年,正反证据双方各提出一大堆,至今依然人言人殊。

怀疑论者难免质疑:以现今科技,如此庞大的巨兽,能躲到哪里去?怎可能数百年来也没有确切证物面世?

面对如斯强烈的质疑,神秘生物学的信徒,唯有搬出「地球中空论」乃至第四度空间等理论来自圆其说了。

对本人来说,除非涉嫌造假,否则文物上的证据是较为可信的。毕竟,即使古人想像力再丰富,也很难无中生有「创作」出与恐龙几近一模一样的异兽。与其坚信一切只是巧合,我宁可相信这是一种纪录。

至于全球「龙」的原型是否就是恐龙及同期的古生物,实在有待探索。

(真龙传说系列14。列宇翔著,版权所有,欢迎转载保留连结,请勿盗文。)

资料来源: https://www.facebook.com/cynicalidea/posts/976688705732297


龙人幻变

#真龙传说 15

《西游记》里,悟空、八戒、沙僧这几只妖怪,全都以人形的姿态现身。古今中外的神、仙、妖、怪林林总总的传说里,莫不有异物化为人形的故事,「龙」也不例外。然而,《西游记》里的龙王,被悟空欺负得死死的,一点也不威风。

明代徐道《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五称东海龙王为敖广,南海龙王为敖润,西海龙王为敖钦,北海龙王为敖顺。祂们一早已有「仙气」,较诸悟空这「二次创作」的虚构猴精,理应一点也不输蚀。可是祂们惨被边缘化,只担当行行企企的闲角。

(题外话:孙悟空的原形为印度神话的哈鲁曼;如此算来,《龙珠》里的孙悟空顶多是「三次创作」,结果大红大紫赚大钱。将来网络廿三条一旦通过,奉劝鸟山鸣千万别要来港,怕有坐牢之险。)

在上古华夏,龙人的踪迹屡现,祂们有的人身龙首,也有龙身人头、龙身人面,不一而足。如《山海经》便处处可见龙人的身影:

《山海经.东山经》记载,凡东山经之首,其神状皆人身龙首。
《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
《山海经.中山经》记载,凡首阳山之首,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
《山海经.南山经》记载,..其神皆龙身而人面。

我们知道,《山海经》是一本古代异物志,当中充满无数怪物,看来似乎尽是幻想产物;但其实,个中不少奇花异卉的记载,今天已得到证实。而龙人,据书中所载,似乎在不同地区皆可见到,反而赫赫有名的「应龙」却神龙见首不见尾般仅出现一次。这有什么玄机?

讲到古华夏身份最神秘的龙人,当然得数时以人首龙身交缠姿态示人的「伏羲女娲图」。

可能有人疑惑:怎样区分那是人首蛇身,还是人首龙身?

的确,如果单谈女娲,大部分记载均明指是「人首蛇身」。如《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楚辞.天问》王逸注:「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中隐含神秘数字七,有机会再谈。)

但若再看伏羲,事情就更扑索迷离。话说伏羲的母亲叫「华胥」,《太平御览》说华胥踩到一个神秘的大脚印而诞下伏羲(原文: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牺),再参看《山海经·海内东经》的说法:「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原来华胥乃因一位龙身人头的雷神而怀孕的,伏羲不折不扣是「龙种」。

再看《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嗥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杜预注:太嗥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命官)足见伏羲与其族人与「龙」的关系何等密切。

当人首蛇身的女娲与人首龙身的伏羲交缠结合,这意味什么?莫非暗示华夏人是龙蛇混集的混血儿?

人面蛇身龙纹,最早于黄河上游的庙底沟文化(西元前约4000年至西元前3300年之间)出土的彩陶瓶上,为汉唐的人面龙/蛇身神话找到源头,足见此种概念很早已植根在先民心中。

在中华的邻国印度,其神话生物--龙王那迦,不仅具有神奇力量,亦能够幻变为人形,或以人首龙身的形像显现,与中国的如出一辙。笔者在<月亮神话阴谋>系列中提及的西王母,在一些古画上,有时也出现人首龙/蛇身的造形。

但龙人并非东方民族的专利。事缘在斯拉夫人的地区(大约东起乌克兰与保加利亚,西至俄罗斯西部),当地人普遍流传一种称为「zmey」、「zmij」或「zmay」的龙。东欧人视Zemy被视为人类的守护者,通常是有智慧而善良的雄龙(另有一种
称为Lamya的雌性恶龙),不过也有「女龙人」的例外情况。

Zemy是一种具备龙特徵的人形,在罗马尼亚的民间传说中,Zemy甚至能吸引异性,想必外貌不差。他们善战也喜欢徒手肉搏战,不过有些故事中,龙人也会惨败于人类的勇士手下。

早两篇文章里,笔者谈及「龙」与「恐龙」的隐密关系。无独有偶,加拿大一位地质学者兼古生物学者Dale Russell曾提出一个假说:倘若恐龙没有灭亡,在漫长岁月里进化成人,会变成什么样子?结果他模拟了一种「类恐龙人」(Dinosauroid)的生物。

相信外星讯息的人士,或者听过在云云外星种族中,有一种名为DRACO (天龙星人),他们是爬虫类外星人,但外观跟一般爬虫类星人有异。另一说则指DRACONS 模样非常肖似有翼的龙(我不清楚是指有翼的西方龙/应龙,抑或是翼手龙),他们大部份生活在地下。

走笔至此,已扯到地球中空论及笔者甚少谈及的外星人话题(因为自问唔熟书)。累死,改天再谈。

(真龙传说系列15。列宇翔著,版权所有,欢迎转载保留连结,请勿盗文。)

**声明:根据扰民的新版权条例,本文附上的图片,作用为「引用」及「评论」。个别图片会标示出处。

资料来源: https://www.facebook.com/cynicalidea/posts/987600651307769


←目前头像感谢安雅赠图。

Quit, dont quit... Noodles, dont noodles... 
There is a saying: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

离线

#2 2017-11-26 12:22:30  |  只看该作者  |  使用小说阅读模式

蓝羽龙
角龍
来自 江苏扬州
Registered: 2010-12-09
Posts: 519

回应: [转载]怪异志 -王若愚(列宇翔)-真龙传说系列

真龙传说2里的那几个理由没一个靠谱的。
黄永松:「西方“dragon”喷火守财,为恶多端,是被圣人剿杀的恶兽,而中国龙却为人间慈悲降雨,是圣人赞许的瑞兽。」「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自居,而中国龙在西方同样发音Dragon,这就使得西方人一下子联想到基督世界的那种恶兽,产生不好的印像。」

圣人?基督教在这个事上是绝对跑不了的,传播过程中丑化别人的信仰以推行自己的。中国龙慈悲?慈悲这种词居然能和龙联系的起来,还圣人赞许,中国传说里有圣人?至于“龙的传人”,这说法是那首歌以后才有的。

黄佶:「反对将“龙”翻译为“dragon”,是因为西方的“dragon”有个特点是杀生,而且会喷火,这些在我们中国的龙文化中是没有的。而且西方人将这个“dragon”作为正义的反面,也就是邪恶。」

杀生?还我们龙文化没有?这选择性无视也太明显了。正义的反面还确实有点,不过还不是因为基督教。

何星亮:「西方的龙与中国龙在性质和概念上完全不同,不仅历史上不同,在当代世界也完全不同……

这个也明显有漏洞,历史上不同?真的瞭解过敢有这种说法。后面关于国际形象的说白了也是找理由,国家形象不是由这种虚幻的东西决定的。

真龙传说9里提到的《真实猛龙──科学的假设》(The Last Dragon)就是《龙的世界:幻想成为现实》(Dragons World:A Fantasy Made Real),不过这和Discovery Channel好像没什么关系,Wiki上面只提到在Animal Planet和Channel 4播过。

真龙传说11里的那个河南濮阳西水泊蚌塑龙虎墓,之前在别的帖子里讨论过,存疑。

最后修改: 蓝羽龙 (2018-12-12 14:47:47)


有 1 位朋友喜欢这篇文章:龍爪翻書


I hope to find a little peace of mind and I just want to know.

离线

论坛页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