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社區 |  訂閱RSS


收藏本頁




產生龍文化的自然生態條件


      事實上龍並非為中國所特有,文化中有“龍”這個概念的國家及民族在世界上還不在少數。當然,相應地也有不存在龍文化的民族。如果我們在探究這些“龍”文化之根源時把各民族文化發源地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狀況結合起來考慮,將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似乎一提到龍,所有華人都會認定這是中國的象征,而關於它的來曆,目前幾乎已經被“圖騰混合說”所統一。但這些認識在整個曆史上以及全世界範的圍內,並不完全是事實。


      首先,只要深入了解中國曆史,就會知道無論是文物古跡還是文獻資料,都已經明確地告訴我們:今天大家所熟悉的龍形象絕非龍的本來面目,而是幾千年來曆朝曆代不斷“添磚加瓦”的結果。在距離現代越久,曆史越長的文物中,古人所繪制和塑造的龍與現代的差別越大,以至於商周時期的龍造型會令現在的大多數人都很難承認“那是龍”。一般說來,遠古的龍造型要比現代的簡潔樸素得多,沒有像現在這麼多繁複的裝飾物,於是其主幹就很容易讓人一目了然,立刻想到類似蜥蜴、鱷魚等有四肢和長長的軀幹及尾部的爬行動物。


6000年前的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蚌塑龍,頭上沒有角,像什麽動物?


      目前絕大多數學術媒體眾口一詞的“圖騰融合說”——遠古時期中原某個最大的部落不斷征服或融合周邊的其他部落,每兼並一個部落,就取該部落的圖騰身上自己中意的部分添加到自己原來的圖騰上去,最後當中原地區的所有部落都融合為一個之後,就形成了中華民族,而這些部落的圖騰融合之後就是今天的龍。這種說法並無事實依據,因為考古學研究從來都沒有發現過曆史上存在“圖騰融合現象”的任何客觀證據,反而“圖騰融合說”與已經得到明確考證的龍形象演化史完全相矛盾。既然如此,那麼“圖騰融合說”就只能作為一種沒有證據的假說,更何況龍字一開始就是一個獨立的象形字,龍的基本外形也絕不是簡單地把各種動物的組成部分拼湊起來就能解釋的。


甲骨文中的“龍”字


      放眼世界,除了鄰近的日本、韓國、越南等東亞國家受中國文化影響,其文化中也存在“龍”之外,遠在中東的巴比倫和希伯來文明中有萬物之母提亞馬特(Tiamat)、海獸利維亞坦(Leviathan)、海神拉哈伯(Rahab)、天使首領薩拉弗(Seraphim)、飛天神蛇祖(Zu)等神祗和神獸,南歐的希臘文明中有海神之子哲頓(Triton)、守護神阿格忒斯(Agathos),北歐有摩羯(Makara)(但奇怪的是摩羯卻源自古印度文明),非洲許多部落的文化中有虹蛇(Aido-Hwedo),大洋彼岸南美洲的瑪雅文明及印第安文明中有羽蛇神(Quetzalcoatl),還有澳洲的一些土著部落也有身軀像蛇,有鱗、爪、角的神,這些都是和中國人心目中的龍在外形和意義上大同小異甚至完全一樣的概念,雖然他們當初並沒有叫做“龍”,但是國外研究世界各國曆史文化的學者們早已把他們都納入龍族的範疇,並且視為中國龍的近親。這些古老的文明相互遠隔重洋,在幾千年前根本不可能彼此溝通,卻都不約而同地產生了“龍”這個概念,說明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著龍的原型,這更不是僅局限於中原地區的“圖騰融合說”解釋得通的。


      值得注意的是,有兩個地區的神話與傳說中並無類似“龍”造型的生命記載:一個是北極圈的愛斯基摩神話,另外一個是北美洲北部的印第安傳說。據悉這兩個地區因為氣候和地理條件的限制,均缺乏鱷、大型蛇或大型蜥蜴之類的動物出沒的記載,這就印證了龍的藍本並非憑空想象,而是源自真實的爬行類動物造型的演化。由於爬行動物多棲息於濕潤的地方,所以龍往往與水產生密切關系。




<<前一篇            目錄            下一篇>>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