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次 1
很久之前在網上看到的一篇博文,是關於一個人去法國某大學講課的,但是這個大學有點意思。
這篇文章裏提到了不少關於龍的信息,主要是從文化的角度說的,但有些觀點不完全正確,大家注意思考。
新浪博客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f7ed0e0101fxoj.html
原標題:龍的翅膀
龍是中國人的圖騰,中國人都自稱炎黃子孫,龍的傳人。“龍鳳呈祥”,“龍騰虎躍”,“龍飛鳳舞”,“龍馬精神”這些詞無不體現着中國人的精氣神。而在西方文化中“龍”幾乎是惡魔的代名詞,基本接近於聖經中所述,強大和邪惡的生物。在英語中,dragon 所引起的聯想與“龍”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聯想完全不同。中國人望子成龍,男孩子名字中帶“龍”字的很多,李小龍便是一例。西方說一個人像龍,不是一句好話。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 解釋:If you call a woman a dragon,you mean that she is fierce and unpleasant. 因此,我們得到告誡,與西方人打交道,在使用dragon時需十分注意。大概也是源於此因,李小龍的英文名字不叫Little Dragon Lee,而是Bruce Lee。
2008 年奧運前夕,就有過一場爭論:是否在奧運會上使用“龍”的元素?一則題爲《中國形象標誌可能不再是“龍”》的消息曾引發過一場軒然大波,遭到網友猛烈吐槽,9 成網友指責一名上海著名學者“廢龍”的提議。後來,通過媒體澄清,說這場風波是一次誤讀,“廢龍”的提議是一次誤報。其實,不管“廢龍”的提議是真是假,“龍”確實讓人很糾結。對外說龍,怕西方人誤解,對內“廢龍”,怕大衆反感。畢竟,龍在中國有着六七千年壽歲(1987年在濮陽市出土的蚌殼龍距今有6500年的歷史,九十年代在遼寧查海出土的石塊堆塑龍距今8000年。)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一刀屠龍?
然而,回視北京奧運會上大量使用的中國文化元素:開幕式上展開的歷史畫軸,五環標誌體現的“(陰陽)五行”; 鳥巢和水立方的寓意 “天圓地方”,金銀銅牌上鑲嵌的玉文化……,唯獨不見“龍”的身影。“龍”這個中國文化最大的元素難道策劃者們,包括張藝謀都沒想到?是什麼原因或是心結讓他們“避龍”不用呢?
每年我給學生上“跨文化交際”課,總要把“龍”作爲一個典型案例,說明中西文化文化的差異。2007 年一個學生曾給我遞交過一份英文撰寫的ppt作業“中國龍”(應該說是一份研究性作品,對中西龍做了一番比較),指名道姓地強烈譴責“廢龍”的提議者,憂心忡忡地提到韓國人正在申報端午節作爲世界文化遺產,划龍舟居然成了韓國人的原創。在結尾處,他大聲疾呼地提出要保護和發揚中國文化。
爲了讓龍走出國門,有人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建議把中國龍的英文翻譯改成loong。理由是:中國龍和西方龍長相不同,中國龍身體很長,不像西方龍長着翅膀,口吐烈焰。一篇網文稱:爲了讓西方人正確看待中國龍,青年作家韓寒則舉了韓國的例子,試圖找出解決的方法。“人家韓國是不願意首都叫漢城,讓人感覺是中國的一個城市,硬是改成了首爾。如果覺得Dragon有異議,應該學韓國,告訴全世界,以後看見類似動物,不能叫“Dragon”,得叫“Long”,還得帶聲標。”
“龍”真的讓人很糾結,簡直可以上升到文革時期的“階級鬥爭”的高度來認識。對外國人聲稱自己是“龍的傳人”,簡直就是自曝“家庭出身不好”說自己是惡魔的後代。怎麼辦呢?再借用文革時期的一句話,"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於是乎,爲了讓西方接受我們,就想出了“廢龍”,“避龍”或者是變換翻譯的“改名換姓”的做法,以便與“龍”劃清界限。一句話,爲了走向世界,中國文化似乎只能自我改正,適應外人。
月前,我應邀來到法國梅斯國立工程師學院(ENIM)講授中國語言與文化。第一天去學校,遠遠就看見教學樓旁邊一尊鋼鐵雕塑,似乎是一隻西方龍。走進一看果然就是。這着實讓我吃驚不已。我問學校的外辦主任Kondo教授:“這是龍嗎?”得到肯定的回答。我又問:“龍在西方文化中是惡魔,你們爲什麼把它放在這兒?”Kondo說:“這是一條好龍,曾經拯救過這個城市,所以我們把它作爲學校的標誌。”走進教學樓,只見大廳電視屏幕上正在播放迎接ENIM50年校慶的宣傳片,碩大的ENIM校徽在屏幕上頻頻閃現,校徽正是那條龍,一條長着翅膀的西方龍。學校50 年校慶那天,我走進慶祝大會的報告廳,呈現在眼前的大屏幕上還是“龍”校徽。開完大會,嘉賓進入咖啡廳,喝酒,品嚐點心。忽聽門外一聲敲木板的聲音,一位中年女士身披紅襯黑色風衣,頭戴尖帽,連聲吆喝着走進大廳,嘉賓把她圍在中間。只見那女士眉飛色舞,滔滔不絕講述着什麼,嘉賓聽得如癡如醉。最後爆發出熱烈掌聲。我聽不懂法語,估計她是本校教師,於是走向她,用剛學會的法語問道:“Parlez-vous anglais?” “oui”她答道。我立即用英語問她是不是這個學校的老師。她說:“不是,我是講故事的演員,ENIM校慶,請我來講故事。”我問她剛纔講了什麼故事?她說是講龍的故事,並告訴我這是條“好龍”。 梅斯的足球隊的標誌也是這條龍。
後一天,我開講第一課,校長Pierre 先生親臨現場,Kondo主任和該校的ZILLE教授等老師和同學也來聽講,當我打開講臺上電腦,那條長着翅膀的西方龍又突顯在我眼前的屏幕上。這龍的形象在國內上課時我多次讓學生看過,用以說明中國龍與它毫無干系,它是西方龍,是西方人眼中的惡魔,它敗壞了中國龍的聲譽…….。可是,此刻,這條龍似乎在迎接我的講學,這徹底顛覆了我以前的認識。我的第一講題目是“中國的語言與文字”,講到書法一節,我的課件突然推出了“中國龍”三個赫然大字。看來“龍”確實無所不在,我無法繞開它。
下課之後,ZILLE教授(他的兒子在北京某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他去過中國四次。)問我:“中國的龍爲什麼沒有翅膀?”我說:“是啊,我也覺得奇怪。你們西方的龍爲什麼長着翅膀?” ZILLE教授反問道:“沒有翅膀怎麼飛呢?”我說:“中國的龍不需要翅膀就能飛的。如果你看到它身邊有祥雲,那就表示它在空中飛翔,如果你看見它身邊有波浪,那就是在大海遨遊。” ZILLE教授對我的解釋表示疑惑。我接着說:“你知道中國的京劇嗎?如果劇中人騎馬,舞臺上是沒有馬的,演員手執一根馬鞭搖晃着就表示在騎馬。也就是說,觀衆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力也加入進去,才能欣賞到演員的表演。”聽到這兒,ZILLE教授似乎感受到了文化上的差異。我也從與他的談話中突然想到,在中、英語言比較時,有學者提出過“形聯”和“意聯”的差別:西方語言是“形聯”,行文要求很強的邏輯性,語法嚴謹,環環相扣,缺少了連接詞,便讓人很難容忍;而漢語“意聯”,行文自由灑脫,起承轉合,有時候只需意會,不必言傳,點到爲止即可。這就跟龍的翅膀一樣,西方龍必須有,才能飛。中國龍不需有,照樣飛。或者說,中國龍不能有翅膀,有了翅膀反而不倫不類。就像京劇“秦瓊賣馬”,演員如果真的牽一匹馬上舞臺,那豈不砸鍋。這種文化差別也反映在語言上,我想,在接下來的漢語教學中我也將加以說明,幫助他們理解中國的語言特徵。
Kondo主任在一旁興致勃勃地聽了我和ZILLE 教授的對話,要我和王ZH 博士(中國留學生,ENIM僱員)去他辦公室談談。談話的內容讓我大吃一驚。Kondo主任告訴我,Pierre校長聽完課後表示要搞一次“中國文化日”活動,要跟斯特拉斯堡中國總領館取得聯繫,請求支持。王博士立即給領事館打電話,答覆是:“沒問題,領事館表示積極支持。”Kondo主任要王博士再問問領事館有沒有“龍”,他想在“中國文化日”加上舞龍表演。王博士再次撥通領事電話,沒想到領館居然真的有龍,學校可以開車去拖。Kondo主任聽說有龍,很開心。我一聽,暈了。舞龍可是技術活+力氣活,誰來教,誰來舞啊?!我可是個“好龍”的“葉公”,真龍來了怎麼辦呢?這時我纔想到,要是中國龍也有翅膀,能自己飛舞該多好。要麼,等龍運到了學校那天,讓龍靠邊站着,我教Kondo先生用“義聯”的方式,通過意念想象着“巨龍飛舞”的樣子,體驗一下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吧。
最後三張原文的圖片
ENIM大學足球隊的標誌
校內的巨型龍雕塑,官方twitter頭像也是這個
學校的校徽,但是我找不到更大的圖了
有 8 位朋友喜欢这篇文章:黑龙逐光, Skyrinoth, Immortaldragon, LjxPrime, MorksAllen, 龍爪翻書, David9456, 暗夜Д晨霜
I hope to find a little peace of mind and I just want to know.
离线
页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