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次 1
@藍羽龍 寫道: 開個帖子記錄下,臺灣的出版社很厲害啊,連這種書都翻譯引進了。
受到手機和電子媒體的影響,紙本書的銷售越來越低,2018居然還有這種新書啊
有教授說臺灣的平均文化資產曾經遠超英國劍橋
你相信臺灣的平均文化資產曾經遠超過英國的劍橋(Cambridge)小鎮嗎?1987年我去英國時只帶了兩本書,沒帶任何古典音樂:論語和聖經(我不是教徒)。我以為英國是文化上國,劍橋是天才和貴族的學府,那裡什麼都有。劍橋大學的圖書館裡是什麼都有,但是劍橋這個鎮裡的商店卻什麼都沒有。我買不到我慣聽的古典音樂,整個劍橋鎮可以買到的古典音樂卡帶(那時還很少有CD)遠少於新竹市。回家度過聖誕後,我很驕傲地從臺灣帶禮物回去給同學:一卷有亞里斯多芬作品的「古希臘悲劇合唱曲集」給希臘同學,一卷古威尼斯音樂的卡帶給意大利同學,一卷古愛爾蘭民謠給愛爾蘭同學。他們瞪大眼睛問我:臺灣是多大一個國家,為什麼她有這些音樂卡帶?為什麼我們從來沒有聽過這個國家的名字?
學院裡來了一位瑞典的訪問學者,我跟他聊起瑞典籍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格威斯特(Pär Lagerkvist),我讀過他一系列主要的小說,總共六、七本。這個學者嚇一跳,第二天去他任教的斯堪地那語言學系問學生:「看過拉格威斯特小說的請舉手」,沒人;「看過拉格威斯特任何文章的請舉手」,一個,只看過一篇報紙上的短篇翻譯。他回來後以很不可思議的口吻問我:「臺灣在哪裡?她有多少人口?為什麼她的出版市場可以支持拉格威斯特所有主要小說的翻譯本?」一位哲學系的朋友到我房間,看著滿牆的海德格和維根斯坦的英文著作(譯作),驚訝地問我:這些書怎麼有可能在臺灣都買得到?那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引用出處: http://mhperng.blogspot.com/2011/05/blog-post_8783.html
有 2 位朋友喜欢这篇文章:Jadescale, MorksAllen
←目前頭像感謝安雅贈圖。
Quit, dont quit... Noodles, dont noodles...
There is a saying: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
离线
页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