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目界域-龍論壇

游態龍的錫安山。龍的力量、智慧、野性、與優雅

您尚未登录。 (登录 | 注册)

公告

mb 爪機版     |    論壇指南     |    Discord     |    QQ群

《龙魂志》第一期
《龙魂志》第二期

Tips:欢迎来到龙之里

#1 2018-02-08 16:16:26  |  只看该作者

龍爪翻書
会员
来自 台北
Registered: 2011-07-10
Posts: 2,814

[轉載]由龍神話淺談夏商周時期龍文化與思想信仰的發展

資料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30a3990102vktm.html

最近查找有關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資料時,想起了高中時的小論文。
這篇論文似乎是苔第一次寫這麼長的東東,現在看看,還覺得很了不起的樣子(某苔自我陶醉中…………)
(*^__^*) 嘻嘻……
最近在考試,沒有空寫博~就拿這個湊數啦~~
 
前言                                                                                                             

      對於龍,這個足以代表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精神與品質的聖物,這個曾經被這片神聖大地上所有人所信仰,崇拜,並被人們堅信存在的神明,這個讓生活在現代文明中的我們都心存敬意的遠古的存在,作爲現在文明中依然沉澱於人們心中的中華民族的古老圖騰,我想說的是,對於龍這樣一個我們的祖先們思想的完美結晶,我們所瞭解得都太少,從那已經演變爲傳說故事的原始神話中,我們早已看不出祖先們對於龍的種種感動,而那感動才從這個民族中漸漸被淡忘的最原始的心靈寶藏。就像正文序中我所說的:“現在的我們可以看到的不僅僅只是一個遠古留下的形象,更應看到那形象背後,祖先們那虔誠的信仰……”

      所以我寫下了這篇文章,藉以獻上對於龍——我們的精神祖先的最崇高的敬意。

 

關鍵字:

       龍起源 原始神話 宗教 炎黃二帝 龍文化 商周文化 楚人早期文化 龍神話 王權思想

                                                                                                                                                                                          

正文:

                                  

      龍,自古爲中華民族所崇拜。由中華大地上世代相傳的神話傳說中,現在的我們可以看到的不僅僅只是一個遠古留下的形象,更應看到那形象背後,祖先們那虔誠的信仰……

       我將以夏商周三朝的順序,帶領各位進入古人精神信仰的殿堂……

 

                             一.龍形象

       在傳說中,或是在民間藝術中,“三停九似”,就是一隻龍的基本形態描寫。在古籍中看到的記載,說龍的身體可以分成三個部分,而三個部分之間都是長度相同的,“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相停也。”[1]而九似則是宋人羅願在《爾雅翼·釋龍》中所提出來的:“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翻譯名義集》第四說:“龍爲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入地。”廣雅則說;“有鱗曰鮫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又有昇天者曰蟠龍。”

       在《夢溪筆談》中也提到,黑水之西有一座夜來山,山上有一座射龍廟,廟裏珍藏着一具龍舌,“其形如劍”。

       龍這個集多種獸的形象爲一身的神異動物,是我國先民所幻想創造的一種綜合靈物,中國遠古時代人們對龍蛇圖騰的崇拜,作爲一種共同的觀念和意識形態,濃縮着、沉積着人們強烈的感情、思想、信仰和期望,終至積澱而爲中華民族的傳統、民族精神的體現之一。

 

 

----------------------------------------------------------------------------------------------------------------------
[1]《淵薦類函》卷四三十八引《會編世傳》。

 

 

 

                            二.原始神話與宗教

       由這篇論文題目可知,我所有的結論都基於原始神話,所以在此,我應讓各位讀者瞭解到神話的“真實性”。

       神話很容易與傳說、民間故事相混淆,不過區別還是明顯的:
  神話發生在非常遙遠的過去,被認定是真實的,而且總是和宗教相結合,體現了不可更改的至高無上的神的世界。三皇五帝就是神的故事,並作爲中華民族的祖先加以供奉。傳說雖然也被傳述者認定是真實的,但它們的發生距現今並不很遙遠,是世俗而非神聖的。簡單的說,就是人的故事。它本身已經脫離了宗教的教條,不具備神聖的色彩。民間故事則不一定可信,它主要講述人類或動物的冒險經歷,時間和地點也不確定。[1]
  從以上看,神話和傳說摻雜了歷史,只是神聖與世俗的區別,而民間故事已經明顯表現出藝術創作的虛構傾向來了。

       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時期是原始神話的發展期,進入奴隸社會原始神話就衰亡了,它開始向傳說與史詩過渡(中國文明一直缺乏成熟的規模宏大的史詩流傳於世,近年來在神農架地區發現的《黑暗傳》堪稱漢族唯一的史詩,可惜不見正史記載,所謂“禮失而求諸野”了),但也並未完全消彌,其中一部分以官史的方式被正式記載,被正統主流所拋棄的一部分散存民間,成爲民間宗教的組成部分,也就是俗稱爲“迷信”的形形色色。
  矇昧時期的初民面對難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加之自身的生老病死,不由自主地會產生一種因恐懼而敬畏的情感[2],在原始觀念和意識中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萬物有靈,相信靈魂和神靈的存在等等,各種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及巫術儀式等原始宗教就構成了原始人類社會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

神話維繫了難以理解的神祕現實的合理性,並宣泄了初民們悲喜莫測的情緒,它作爲認知世界的原始體驗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蘊涵着一個民族的哲學、藝術、宗教、風俗、習慣乃至整個價值體系的起源。但中國的原始宗教始終未能發展成系統的宗教信仰,世俗在原始神話上層層附麗弱化消解了其原本的神性,當神話缺乏宗教的支撐時神聖也就化爲荒誕無稽了。

所以,“只要宗教存在一天,神話就存在一天,階級和宗教消亡的日子,就是神話消亡的日子。” [3]

記得古希臘有個哲學家說過:“愛好智慧的人亦是愛好神話的人。”在神話的深層結構中,蘊藏着一個民族的早期文化的精神積澱,它沉在民族集體潛意識的底層,卻影響了文化整體的發展方向。在梳理中國原始神話時會發現,各種記載互相矛盾、漏洞百出,但也正可以證明其爲初民原創,從中能夠窺見太古的復活,它表現、加強、整理原始宗教信仰,護衛和力行道德,保證儀式效力,容納指示行爲的實際規則。因此,神話是一個文明重要的成份,而絕非無稽閒談。

----------------------------------------------------------------------------------------------------------------------
[1]參看WilliamBascom《民間文學形式:散文敘事》
[2]宗教學研究指出:“恐怖創造了世上的最初的神”,“宗教基本上是以恐懼爲基礎的。”
[3]參看楊堃《神話與民族學》

 

 

 

                         三.炎黃二帝與龍文化       

夏王朝,既是中國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也是一個以龍爲圖騰的氏族,自那時起,龍就在中國人的傳說中開始生根。

炎帝與龍的關係在史籍中主要有如下載述:"有神龍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 [1] "神農氏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爲少典妃。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 [2]這些說法,將炎帝的出生與龍聯繫在一起,即認爲炎帝是一個"龍種",或"準龍種"。

另外,民間傳說炎帝生下來時就具有龍的容顏,他的母親女登曾在寶雞姜水東岸的九龍泉爲炎帝洗澡,洗完澡後又騎上一條青龍,飛到蒙峪石洞隱居。其泉也是因炎帝的出生和光臨才現出九條小龍的。又說炎帝三歲時就拜見龍王,要求龍王施雨要均勻。到他老死的時候,各處的龍王都爭搶着要把炎帝的遺體葬埋在自己管轄的地方。最後,湖南酃縣的龍如願以償,並在炎陵山下洣水河邊留下了龍腦石、龍爪石等遺蹟。

黃帝與龍的關係史籍中載述要多一些:"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3];黃帝"得蒼龍而辨於東方"[4];黃帝"乘龍"[5];"黃帝治天下……青龍進駕"[6] "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鬚迎黃帝。黃帝上騎,羣臣後宮上龍七十餘人……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鬚,龍鬚拔,墮黃帝之弓"[7];"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蚓見"[8];"昔者黃帝合鬼神於西大山之上,駕象輿,六蛟龍"[9];黃帝"駕八翼之龍"[10];黃帝"作龍袞之服"[11];"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12]等。

如果說在以上載述中,龍還是以爲黃帝服務的身份出現的話,更進一步的說法便是黃帝變成了龍。如"軒轅黃龍體"[13];"黃帝龍顏"[14];黃帝"自以爲雲師,有龍形" [15];黃帝"日角龍顏"[16]等。

對上述說法,學界的解釋和闡發多種多樣。我覺得,起碼可以從中得到這樣的信息:炎黃二帝與龍是關係密切的,在他們做部落聯盟首領的時候,龍已經成爲崇拜、運用、比附、象徵的對象。

考古發現爲這樣的判斷提供着證據:炎黃二帝生存的年代距今大約五千年左右,而考古發現的距今五千年以上的龍已有多件,如遼寧阜新查海出土的距今達八千年的石塊堆塑龍、內蒙古赤峯趙寶溝出土的距今七千年的陶紋龍、陝西寶雞北首嶺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龍、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的蚌塑龍、內蒙古清水河岔河口出土的六千年的黃土夯築龍、湖北黃梅焦墩出土的距今近六千年的河卵石擺塑龍、甘肅甘谷西坪出土的距今五千五百年的彩陶龍、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距今五千年以上的玉龍、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距今五千年的彩陶盤龍、安徽含山凌家灘出土的距今五千年的白玉龍,等等。

顯然,龍崇拜先於炎黃二帝而出現,在炎黃二帝做部落聯盟首領的時候,原始先民的龍崇拜已經很久,而且具有了相當程度的普遍性--從上述考古發現,分佈在前紅山文化、仰韶文化、紅山文化、龍山文化等各個文化圈內就可以說明這一點。

那麼,炎黃二帝爲什麼要選龍作崇拜、運用、比附、象徵的對象呢?

    龍是一種集合,不但集合了種種現實動物,還集合了種種自然天象。強大的炎黃部落當然要選擇強大的崇拜對象,所以,龍成爲炎黃族的象徵,進而成爲全民族的圖徽標誌,可謂衆望所歸順理成章。而龍在集合過程中所體現、所蘊含的精神品格和炎黃二帝所幹的事業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龍的精神可以用多元兼容、開拓創新、造福人類、與天和諧來概括。這四種精神也都體現在炎黃二帝的身上。比如,龍的形象從無到有,從粗簡到精美,是不斷地開拓創新的結果,炎帝的肇始農業、發明醫藥,黃帝的"斷木爲杵,掘地爲臼"、製陶造車、分土建國等等,也是在開拓和創新;龍是水神,行雲布雨、司水理水,從而造福人類是龍的天職,而炎黃二帝的一生也都是造福人類的一生;龍是多元兼容的神物,黃帝的統一事業也是多元兼容的事業。龍是先民們畏天敬天與天和諧的產物,炎帝嘗百草、黃帝辨陰陽等等,無疑也都是在追求與天也就是與大自然的和諧。

故以龍爲神物,乃中國古來的信仰,且以天子比龍,尊龍的思想可以想見了。

 

 

----------------------------------------------------------------------------------------------------------------------

[1]  引自《潛夫論·五德志》

[2]  引自《帝王世紀》

[3]  引自《山海經·大荒北經》

[4]  引自《管子·五行》

[5]  引自《大戴禮記·五帝德》

[6]  引自《淮南子·冥覽訓》

[7]  引自《史記·孝武本記》

[8]  引自《史記·封禪書》

[9]  引自《論衡·紀妖》

[10] 引自《孫綽子》

[11] 引自《軒轅黃帝傳》

[12] 引自《今本竹書紀年》

[13] 引自《史記·天官書》

[14] 引自《論衡·骨相》

[15] 引自《列仙傳》

[16] 引自《路史》

 

 

 

                           四.商周文化

       我想對中國神話稍有了解的各位都知道我們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但你們是否知道自己也是殺龍者的後裔?

       《左傳》中就記載着太史官蔡墨告訴貴族魏獻子的話:在古代,不但能活捉龍,而且設有養龍館,殺龍者和訓龍者。龍可以是寵物,坐騎,食物。而出自莊子的成語故事《殺龍妙計》和《葉公好龍》大家則都較爲熟悉了。

       有趣的是,莊子和左丘明都爲戰國時代的人。這不免使人產生大膽的猜想……

      

神話學研究證明:在戰國時代,中國神話遭遇了一次浩劫。就在那個沒有永恆不變的權利,只有利益爭奪的時代,人早已成爲了自己的神,那些曾經深信不移的,也化爲了虛無。那時,神和怪被當作同等的東西。所以,喜歡神龍的葉公成了衆人嘲笑的對象。如果我們有一些想象力,那麼我們就會想起在《畫蛇添足》的故事裏,那個失去獎品的男子,他所繪畫的並不是什麼四腳蛇,而是神龍!!神龍=畫蛇添足=多餘!![1]

 

曾經看到過這麼一段有感於商周大戰的話:

殺死了我們的信仰之後,我們留下了什麼?

越來越道德化的神仙?!越來越功利化的儀式?!

人成爲人類自身信仰的奴隸,而不是自然崇拜的靈魂。我們原本和自然同樣高貴的靈魂,因爲我們的驕傲慢慢褪色,最終演變到要和自然兵戎相見的地步。[1]

 

如此,我便不得不介紹一下這個神龍由聖獸跌爲鬼怪的時代:

 

甲骨文的出現,使商代的存在變得不容置疑。

殷商時期的祖先崇拜非常強烈,把祖先祭拜、對各種神靈的信仰以及占卜等活動視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在商代觀念裏,祖先和上帝是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商人非常重視鬼神。在商朝,巫總管一切神事,所有民事都具有極大的神事色彩。巫對一切軍國政事都有很大支配作用,君主和貴胄在重要決策之前必先向巫覡[64]請教,而巫覡則向祖先亡靈、上蒼求問,祈求祝福和庇佑。[2]

商人重祭祀,重神祇,其文化號稱“巫文化”,中國早期神話的混沌與矇昧特徵,也正是商人巫文化的產物。商人重視祭祖,一次祭祀所犧牲的牛羊可達上千頭,爲了耳鳴這類小事,商王就用一百五十八隻羊來祭祀神明、乞求平安。而周人每次正式的祭祖儀式才犧牲牛、羊、豬各一頭(“太牢”),或豬、羊各一頭(“少牢”),這數量上的懸殊就顯示了商周兩族在宗教文化傳統上質的差別。

       公元前11世紀所發生的商周大戰,成爲了自然神與人神的最後戰場,而到了東周春秋戰國時代,面對着人類精神爆發的偉大時代,我們的精神祖先徹底退場。

 

神祗崇拜的沒落也意味着殷商巫文化的衰頹。

爲周朝立國而尋求的“天命維新”的宗教文化革新完美地達到了政治目的,但也從根本上改變了古代中國宗教神話的性質,也改變了它的發展方向,神祕的“上帝”成爲抽象化的概念,退居次要了。

此外,周人所謂“德”、“命”相符的觀念,無疑就是“天人合一”模式的雛型。人與神(天)之間並無不可逾越的鴻溝,人的因素愈加滲入宗教思想,宗教的神聖和神祕便愈加減退。周初“天命維新”的宗教轉型一面將政治宗教化,另一面卻將宗教世俗化,視“德”爲人與天相聯繫的內在因果基礎,修德成聖便成人的首要之在,“德”具有的宗教性格削弱了宗教本身,“天命”便不是一定的了。

 

 

----------------------------------------------------------------------------------------------------------------------

[1] 引自《河圖洛書》

[2]《禮記·表記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

 

 

 

                    五.楚人的早期文化

       在我們的精神祖先開始退場的周朝,仍有着尊崇龍的人民,那便是楚人。                    

       楚人尊龍,有關古文獻記載頗多:          

《山海經·海外南經》:“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祝融,南北相通,此南祝融,亦當可認爲北祝融。融,“從鬲,蟲省聲。” [1]《淮南子·地形訓》:“燭龍在雁門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見天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燭龍,人面龍身,銜燭以照幽明。《楚辭·天問》:“西北闢啓,何氣通焉?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另外,從楚地的傳說和迄今所見的楚文物中,也常以龍喻人或寓意,處處表現出龍的獨特形象。《莊子·天遠篇》記孔子稱老子是龍,“吾乃今於是乎見龍”。《漢書·高帝紀》、《陳留風俗傳》記“西漢開國皇帝楚人劉邦,其母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在雷電中,交龍於上,娠而生之。”劉邦是其母與龍交媾而生,這是楚先民圖騰崇拜的印記。見於楚文物與楚帛畫以蛇爲主題的,不勝枚舉。如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的有龍、鳳等形象彩繪木雕小座屏、江陵雨台山出土的有二十條蛇(龍)纏繞一起的漆卮,都是突出了龍的地位的。又如郢都東門稱“龍門”,鍾稱“九龍之鐘”,說明楚人也常以龍狀地狀物。至於楚幽王死後的木棺,上面及四周都飾有浮雕的龍[2],除了留有圖騰崇拜的痕跡外,更由於社會的發展,這龍已具有王權象徵的意義了。總之,楚先民對龍始終是充滿了敬仰之情的。

 

 

 

---------------------------------------------------------------------------------------------------------------------- [1]《說文解字》

[2] 鄧峙一《李品仙盜掘楚王墓親歷記》

 

 

                       六.龍神話與王權思想
 

         綜觀中國的龍神話,主要特點有三:一是內容龐雜,婀娜多姿。二是富於想象,積極浪漫。三是人龍合一,充滿傳奇色彩。較爲典型的有盤古神話,女媧神話,伏羲神話,黃帝以及治水的鯀與大禹神話。不論是那一類上古神話,它們的共同特徵是與龍文化的起源和衍變密切關聯,並在具體的物象中顯示了原始先民早期萌發的王權思想和祖先神崇拜。

伏羲。伏羲在古神話中是東方的天帝,掌管春天。他的屬神是木神句芒,兼管生命。據《帝王世紀》中所說,伏羲是“爲百王先”的第一個人王。《帝王世紀》中曰:“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蛇身人首。”古籍《三憤》補充說:“伏羲氏,燧人子也。”這巨人,這燧人,據學者考證,即爲蒼龍之別名。可見具有蛇身、龍軀、人首的伏羲皇即爲雷澤的蒼龍之子。

與伏羲有關的另外一位祖先神,那就是女媧了。這是一位了不起的偉大女神,她是古神話中造人和補天有功的大神。《魯靈公殿賦》中曰:“伏羲鱗身,女媧蛇軀。”在考古發現的漢朝石刻像中,伏羲和女媧都是腰身以上作人形,腰身以下爲龍軀,二者纏繞相交。“蛇軀”、“龍軀”均是中華遠古龍的原始造像,可見,女媧亦爲龍類。女媧不是一般的龍類,她應是跨越龍類之上的女性龍神。她與黃帝一樣曾經“乘雷車,服應龍,朝帝於靈門。”這就不是一般龍類所爲了。

盤古,關於盤古開天闢地和身化萬物的神話,在三國,吳人徐整所作的《五運歷年記》和《三五歷記》兩本書中均有記載。《五運歷年記》中是這樣說的:“盤古之君,龍頭蛇身,噓爲風雨,吹爲雷電。”《廣博物志》中補充說:“開目爲晝,閉目爲夜。” 從上面引用的文獻來看,盤古形象的描繪“龍頭蛇身”,顯然是龍類,或是半龍半人的巨神。他的特性“噓爲風雨,吹爲雷電”,又與龍的屬性相一致。即使是他死後的形象和造化:“氣爲風雲,聲爲雷霆,左眼爲日,右眼爲月,血液爲江河,……精髓爲珠玉,汗流爲雨澤。”無不與龍的本能和屬性相關聯。因爲龍的原始觀念之形成,是同風雲、雷霆、江河、雨澤聯繫在一起的,而“日月眼”、“精髓珠”,更爲中華龍的造像和“龍搶珠”的形成提供了典故和出處。

同龍神話有糾葛的尚有炎帝、黃帝、鯀與大禹。這些都是對中國歷史產生過巨大影響的上古帝王。上文已提到的炎、黃二帝就不再多說。《國語》中曰:“昔者鯀違命令,殛之於羽山,化爲黃龍。”大禹呢?“禹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爲黃龍。”依此描述鯀與大禹的本性都是黃龍,亦龍種。傳說大禹之後,帝堯的女兒娥皇和女英的丈夫舜,在一次遇難事件中,亦能“衣龍工”即穿上龍紋的衣服,化爲鱗甲閃光的龍,從井中潛遁而出。
以上引用的文獻資料和事例,給我們悟出了一個道理:不論是上古時代的大神如盤古、女媧,還是對我們後世很有影響的三皇五帝,如炎帝、黃帝、大禹、舜等,都是龍種,或謂龍之化身。這些帝王所創造的奇蹟即爲龍的奇蹟。龍的崇拜又與王權相結合在一起,這就使我國龍文化一起步就推上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天下文化龍爲尊”,成爲華夏王權的象徵。
       這種象徵在遠古龍的造像中表現得很鮮明。有人說,龍的四腳五爪俱張象徵着王權的伸展,龍的密鱗堅甲緊護象徵着王權的牢固,龍的鹿角延年長壽象徵着王權的永恆,龍的黃土金輝籠罩象徵着王權的一統。龍的色彩中青、赤、黃、白、黑稱爲正色,分別代表東、南、西、北、中,其中黃爲土居正中,統率四方,即爲帝王之地。這個論點把龍神話中的王權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並與龍的造像相結合。

  

後記:

我無法僅僅將神話當作給小孩子講的故事,我是聽這些故事長大的,可是那些故事中的主人公並沒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真值得我們愛嗎?

 

約1000年前的商周大戰中,我們的精神祖先徹底退場……

殺死了我們的信仰以後,我們留下了什麼?越來越道德化的神仙,越來越功利化的儀式。

人成爲人類自身信仰的奴隸,而不是自然崇拜的靈魂。我們原本和自然同樣高貴的靈魂,因爲我們的驕傲慢慢退色,最終演變到要和自然兵戎相見的地步。

 

我們是無法墮落的民族!!!我們可以遺忘,可以頹廢,可以小資,但我們無法墮落!!!我們有太過優秀的祖先,給了我們太多的精神財富,豐富到讓我們想哭。原來我們一直被愛的這麼深,這麼沉……

 

拋開一切的矇昧與落後,透過一切的道德與功利,現在的我們,是否還能感受到心底,有一股小小的暗流,涌動着的,不僅僅是對龍,是對所有的精神祖先們的小小的感動,這份感動祖先們遺留下的,通過血脈,向我們講述着龍,講述着那時的虔誠……


有 1 位朋友喜欢这篇文章:Cobaltcrystal


←目前頭像感謝安雅贈圖。

And I saw a new heaven and a new earth: for the first heaven and the first earth were passed away; and there was no more sea.

离线

论坛页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