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藏龙
所属文化:藏传佛教
伏藏龙[1]是龙众那伽[2]的一种,是地下宝贝和伏藏的守护者,源于印度的古蛇崇拜,文化来源可以追溯到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初期。在印度的《往事书》时期的传说中,龙众是伽陀楼(Kadru)[3]的后代。在佛教宇宙中,它们被派到须弥山[4]的最底层,而夙敌金翅鸟则被安排在上面一层。伏藏龙照字面意思是龙众中守护伏藏的龙,在一些传说中有掌控火山的能力,当伏藏龙从沉睡中醒来时,一座新的火山会形成。
若是要介绍伏藏龙,那就绕不开它们所保护的宝藏“伏藏”。伏藏(藏语:གཏེར་མ།,Terma),是藏传佛教[5]中一个独特而深奥的概念,它指的是由古代高僧大德所隐藏的宗教文本、物品或者教义。伏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世纪,与藏传佛教的关键人物之一,莲花生大(Padmasambhava)紧密相关。莲花生大师在藏地传播佛法期间,预见到未来会有困难时期,于是将重要的教义和物品秘密藏匿,等待“伏藏师”在未来适当的时期发现,以确保藏传佛教的核心教义得以在逆境中生存和发展。
伏藏大致分为两类:物质性的和心灵性的。物质性伏藏包括书籍、法器、圣物等实体物品,被称为书藏或圣物藏,而心灵性伏藏则是一些特殊的教义、修行方法和口传密法,被称为识藏。历史上的伏藏都是由伏藏师发掘的,比如18世纪的伏藏师吉美林巴(Jigme Lingpa),他发掘了《龙钦心髓》[6](Longchen Nyingthig),这是大圆满(Dzogchen)传统中的关键文本。
[1]《渊鉴类函》卷四三八引《内典》:「有四种龙:一天龙,守天宫殿持令不落者;二神龙,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者;四伏藏龙,守王大福人藏者。」
[2]详见龙百科N目录那伽(Naga)
[3]详见龙百科K目录伽陀楼(Kadru)
[4]须弥山(梵语:Sumeru)一词来自婆罗门教术语,后佛教引用,又译为苏迷嚧、苏迷卢山、弥楼山、修迷卢山、须弥楼山、修迷楼山 ,意译为宝山、妙高山、妙光山、安明山、善高山等 。传说在须弥山周围有咸海环绕,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须弥山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构成,高84000由旬(1由旬可能约13公里,即110万公里),山顶为帝释天,四面山腰是四天王天。
[5]藏传佛教属于神学宗教,俗称喇嘛教。在中国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流传,并传入锡金、不丹、尼泊尔、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共和国等地。
[6]龙钦心髓是18世纪由晋美林巴大师开取出的意伏藏大圆满法门。所谓“龙钦”乃广大无尽的法界之含义也,它凝集了早期心髓法门的精华,将心髓教法推向了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