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目界域-龍論壇

游態龍的錫安山。龍的力量、智慧、野性、與優雅

您尚未登录。 (登录 | 注册)

公告

mb 爪機版     |    論壇指南     |    Discord     |    QQ群

《龙魂志》第一期
《龙魂志》第二期

Tips:鳞的天,鳞的地,我们的世界~

#1 2025-03-24 05:15:31  |  只看该作者

shiningdracon
寻道龙
Registered: 2008-11-03
Posts: 4,286

[短文]龍之觀察:對藍星智慧物種的觀察記錄

當我抵達這顆行星表面時,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沒有空氣的漣漪,沒有地面的塵埃,我只是無聲地降臨,如同黑夜在眼瞼下悄然展開。我是觀察者,不干擾,只記錄。

我是來自異界的存在,用這裏的語言描述,就是一條龍。但並非神話中的那種龍:我不守護金子,不劫掠公主,更不會在呼吸中噴吐火焰——生成高溫等離子體靠的不是肺,而是輕元素聚變。

我的目標是認知這顆星球上的智慧物種。起初,這個物種的存在令我困惑。通常而言,適應性強的生物應當具備強健的軀體、敏捷的行動、鋒利的牙齒或堅硬的甲殼,至少也擁有厚重的毛皮禦寒。然而人類卻身形羸弱,行動遲緩,牙齒鈍化,既無爪子,也無鱗片或甲殼防護。他們的繁殖率也不高,從生物適應性來看,本不該生存下來。

但現實是,他們不僅生存了下來,還主宰了這顆星球。從沙漠到叢林,從極地到高山,各種極端環境中都有他們的足跡。他們發展出了多樣化的生存策略和社會組織形式,種羣數量不斷增長。我不得不重新計算變量,修正適應性模型。

經過更深入的觀察,我理解了他們生存的祕密。人類擁有一種龍早已超越、卻不曾重視的能力——文化。他們不是依靠身體的強大,而是依靠知識、語言、習俗、信念和技術等無形卻有效的工具。這些工具被世代傳承,不斷改進,彌補了他們生理上的劣勢。

文化成爲了人類的適應機制與生存武器,使他們得以在極端環境中存活並壯大。同時,這種對文化的依賴也深刻塑造了他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爲表現。

在我的考察過程中,每個羣落的人類展現出截然不同的語言、飲食、禮儀與信仰,養育後代的方式也各異。僅憑一個人的文化背景,我便可以大致推測出他的生活方式。

因此我重新定義了文化:它是人類外置的適應器官,是一種寄生的意識系統,是人類認知進化的權宜之計。

語言、信念、儀式、技術、甚至系統性的誤解,這些結構被逐層疊加到人類的信息處理機制中。他們因此不再完全依賴於隨機突變,而是通過文化學習如何製造工具、控制火種、耕種土地、建構知識,用自己的文化馴化了自身。

這種馴化過程不僅塑造了他們的行爲,更重塑了他們對世界的認知方式。他們並非單純地“做出不同的選擇”,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釋世界。

於是,我轉向更深層次的觀察——思維本身。

我記錄了語言系統如何影響人類的世界觀,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自我”邊界如何變動——從封閉的個體思想到流動的羣體意識。我拆解他們的神話、教義、規範、習俗、教育與懲罰,試圖找出塑造人類心智的隱祕線索。我發現,人類的“思考”並非普遍適用的理性,而更多是文化經驗的反映。

但並非所有現象都能簡單歸因於文化。

人類的大腦結構在全球範圍內高度一致:相同的前額葉、相同的杏仁核、相同的模式網絡。他們使用相同的神經硬件,卻創造了截然不同的“人類體驗”。

於是,一個悖論浮現了:同樣的硬件基礎爲何運行着截然不同的軟件?爲何某些認知模式能跨越文化差異而趨同,而另一些卻因文化不同而呈現分歧甚至對立?既然所有人類都擁有相同的大腦,那麼他們在思維方式上應該有多大程度上的相似?而由於他們擁有不同的文化經歷,又該預期他們之間有多大程度的差異?

我沒有找到明確的答案,只能繼續記錄。

我觀察着人類如何用自己的工具分析自身。他們的認知科學是對自身進行的逆向工程。但我懷疑,他們是否真的瞭解自身。文化構成的迷宮或許並非爲了解答問題,而是爲了掩蓋人類自身的本質——他們也只是另一種動物。

我繼續觀察。

我是龍,冷血而無偏。我來到這裏,既非拯救也非毀滅,只是觀察——比他們自身更加清晰、更加透徹地觀察。

———破譯自命運交匯紀的遺留資料。


有 1 位朋友喜欢这篇文章:Lunamis午月


以龍為本
<-- 目前頭像 by 理業化肥
聯繫方式:站內短消息或郵件

离线

论坛页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