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目界域-龙百科

游态龙的锡安山        首页 | 论坛 | 画廊 | 百科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dragon_pedia:chih_wen

螭吻

所属文化:中国

螭吻1)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中的第九子2)。螭吻由鸱尾、鸱吻演变而来,是龙与鱼结合所生,因此又叫鱼龙,常见于中国古代皇家宫殿建筑之中。螭吻的形象多为龙头鱼身,喜好吞火以及在险要之地攀高四顾,拥有辟火和降雨的能力,因此其形象常被塑在殿角、殿脊、屋顶的位置。

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书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鸥鸟,能喷浪降雨,可避火灾,驱除魑魅。因此脊兽鸱吻3)起初并不是龙形的,有鸟形的,但更多的是鱼龙形的。到清朝以后龙形的鸱吻增多,表面龙纹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做张口吞脊状,背上插着一柄宝剑,立于建筑物的尾脊上,被称作“好望者”。据说此物能吞万物,就叫它负责看护房屋建筑横脊;它喜欢登高俯瞰,因此在民间被视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饰物。

据传说,鸱吻住在南海,能喷水成雨。汉武帝时,因宫殿经常发生火灾,依据“术士”们的说法,在宫殿的正脊两端装饰鸱吻寓意镇火,后来沿袭成制。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在鸱吻的背上插有一把短剑,相传这把宝剑是晋代名道士许逊之物,插在鸱吻背上以防鸱吻逃跑,使其永远喷水镇火。

唐代中期以前的螭吻大多为上翘的尾部形态,从这一时期螭吻的外形来看,可以将其划分为鸱尾期。鸱尾期的螭吻,造型十分简洁,非常古朴、大气。唐代鸱尾的典型特征就是在鸱尾的外围会有一圈细长的珠状纹饰,鸱尾造型雄伟。另外,已经开始出现“拒鹊子”,所谓“拒鹊子”就是为了防止鸟鹊等动物在屋顶的鸱尾上筑巢,而在鸱尾上翘的尾部上沿插上—些铁制的刺针,来达到驱赶鸟昔西息、筑巢的目的。

唐代的鸱吻,在造型上开始逐渐出现“吻”部造型。螭吻到了唐代中后期,其外形开始出现了由“尾”到“吻”的变化,螭吻的表面也逐渐出现了鳞片。唐代以后的螭吻,“吞口”造型已经成为主流,在造型装饰上也开始变得日益丰富,如:鳞片、龙角、带有龙角的背兽等等。

北宋《营造法式》一书中,沿用的是“鸱尾”这一名称。书中对螭吻(鸱尾)的规制有着详细记载:凡用鸱尾若高三尺以上者,于鸱尾上用铁脚子及铁束子、安抢铁,其抢铁之上施五叉拒鹊子,三尺以下不用,身两面用铁鞠;身内用柜木桩、或龙尾,唯不用抢铁、据鹊,加攀脊铁索。

明清以后,螭吻开始逐渐呈现两极分化:一是明清官式螭吻的造型开始形成日益固定的形制:螭吻的造型敦实,尾部卷起;螭吻通身为一个整体的颜色,如黄色、绿色等等;装饰元素中也更多地加入“龙”的特征。二是民式螭吻则在造型、纹饰、色彩上都十分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造型。

1)
别名鸱尾、鸱吻
2)
九子分别是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负屃以及螭吻
3)
前文有提到,螭吻由鸱尾、鸱吻演变而来。
dragon_pedia/chih_wen.txt · 最后更改: 2025/03/07 13:00 由 12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