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目界域-龙百科

游态龙的锡安山        首页 | 论坛 | 画廊 | 百科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dragon_pedia:chih_wen

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到此差别页面的链接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前一修订版
后一修订版
前一修订版
dragon_pedia:chih_wen [2024/10/20 20:50] – 内容补充 Raventhorndragon_pedia:chih_wen [2025/03/07 13:00] (当前版本) – 外部编辑 127.0.0.1
行 2: 行 2:
 所属文化:中国 所属文化:中国
          
-螭吻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中的第九子,这九子分别是囚牛(qiú niú)、睚眦(yá zì)、嘲风(cháo fēng)、蒲牢(pú láo )、狻猊(suān ní)、霸下(bà xià)、狴犴(bì àn)、负屃(fù xì )、螭吻(chī wěn)。螭吻由鸱尾、鸱吻(音吃吻)演变而来,是龙与鱼结合所生,所以螭吻又叫鱼龙,常见于中国古代皇家宫殿建筑之中。螭吻的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龙头鱼身,喜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辟火,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螭吻((别名鸱尾、鸱吻))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中的第九子((九子分别是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负屃以及螭吻))。螭吻由鸱尾、鸱吻演变而来,是龙与鱼结合所生,因此又叫鱼龙,常见于中国古代皇家宫殿建筑之中。螭吻的形象多为龙头鱼身,喜好吞火以及在险要之地攀高四顾拥有辟降雨的能力因此其形象常被塑在殿角、殿脊、屋顶的位置
  
-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书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鸥鸟,能喷浪降雨,可避火灾,驱除魑魅。因此脊兽鸱吻[1]起初并不是龙形的,有鸟形的,但更多的是鱼龙形的。到清朝以后龙形的鸱吻增多,表面龙纹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做张口吞脊状,背上插着一柄宝剑,立于建筑物的尾脊上,被称作“好望者”。据说此物能吞万物,就叫它负责看护房屋建筑横脊;它喜欢登高俯瞰,因此在民间被视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饰物。 +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书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鸥鸟,能喷浪降雨,可避火灾,驱除魑魅。因此脊兽鸱吻((前文有提到,螭吻由鸱尾、鸱吻演变而来。))起初并不是龙形的,有鸟形的,但更多的是鱼龙形的。到清朝以后龙形的鸱吻增多,表面龙纹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做张口吞脊状,背上插着一柄宝剑,立于建筑物的尾脊上,被称作“好望者”。据说此物能吞万物,就叫它负责看护房屋建筑横脊;它喜欢登高俯瞰,因此在民间被视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饰物。 
  
 据传说,鸱吻住在南海,能喷水成雨。汉武帝时,因宫殿经常发生火灾,依据“术士”们的说法,在宫殿的正脊两端装饰鸱吻寓意镇火,后来沿袭成制。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在鸱吻的背上插有一把短剑,相传这把宝剑是晋代名道士许逊之物,插在鸱吻背上以防鸱吻逃跑,使其永远喷水镇火。 据传说,鸱吻住在南海,能喷水成雨。汉武帝时,因宫殿经常发生火灾,依据“术士”们的说法,在宫殿的正脊两端装饰鸱吻寓意镇火,后来沿袭成制。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在鸱吻的背上插有一把短剑,相传这把宝剑是晋代名道士许逊之物,插在鸱吻背上以防鸱吻逃跑,使其永远喷水镇火。
行 16: 行 16:
 明清以后,螭吻开始逐渐呈现两极分化:一是明清官式螭吻的造型开始形成日益固定的形制:螭吻的造型敦实,尾部卷起;螭吻通身为一个整体的颜色,如黄色、绿色等等;装饰元素中也更多地加入“龙”的特征。二是民式螭吻则在造型、纹饰、色彩上都十分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造型。 明清以后,螭吻开始逐渐呈现两极分化:一是明清官式螭吻的造型开始形成日益固定的形制:螭吻的造型敦实,尾部卷起;螭吻通身为一个整体的颜色,如黄色、绿色等等;装饰元素中也更多地加入“龙”的特征。二是民式螭吻则在造型、纹饰、色彩上都十分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造型。
  
-[1]前文有提到,螭吻由鸱尾、鸱吻(音吃吻)演变而来。 
 {{ :dragon_pedia:螭吻.webp |}} {{ :dragon_pedia:螭吻.webp |}}
  
          
dragon_pedia/chih_wen.1729428631.txt.gz · 最后更改: 2024/10/20 20:50 由 Raventhorn